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去”为何步履蹒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胡立彪    时间:2016-10-24





  一个产业强不强,可以从产品出口和企业海外表现直观地看出来。自主品牌汽车这些年“走出去”一直步履蹒跚,难言什么成就,就反映出其实力依然不够强,因此尚需持续努力,加劲追赶。


  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高峰时,出口量突破100万辆,为此,中汽协还在北京举办了庆祝活动。而从那个高点之后,出口量不断下滑,到2015年降到73万辆。中汽协预计,2016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还将比去年下降10%,为64万辆。


  有分析认为,近几年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到海外建厂,进行属地化生产,部分整车出口转变为零部件出口,这影响了出口数据。比如,2014年,奇瑞在巴西投资建厂,开中国乘用车企业在该国建厂先河。随后力帆、吉利、江淮等也先后在巴西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不过,这种属地化生产似乎并不顺利,就产量来看,对“出口数据”影响很小。据悉,奇瑞巴西工厂的利用率仅10%,而在巴西2015年各品牌销量排行榜上,奇瑞的销量仅为5328辆,所占市场份额只有0.25%。


  如果要从客观上找理由,与下面几种情况有关:一是全球经济整体低迷,汽车消费市场萎缩,加之汇率因素影响,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和海外生产均受到很大拖累;二是传统出口市场萎缩,同时面临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如俄罗斯和巴西两国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两大传统市场,但近期这两大市场均呈现萎缩态势。而传统汽车强国及一些汽车产业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汽车出口市场不断挤压;三是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加重,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向部分海外市场出口产品时受阻。


  当然,海外发展受困,更主要的原因还在自身。由于缺乏匹配的顶层设计,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战略上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操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系,产业政策也存在失灵的现象。


  目前,我国自主车企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方面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占主导地位的国有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民营汽车企业则面临自主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等情况。此外,产学研合力不足,也让学术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转化成为利润周期过长。正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出口的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普遍存在“三低”毛病,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受到很大局限。


  同时,自主车企大多把精力都放在了仍处于增长阶段且赚钱较容易的国内市场,而对于开拓费力、增长乏力的海外市场则日渐失去兴趣和动力。


  显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要想真正“走出去”,还得自己下功夫,练本事。就政府方面而言,要有积极的政策导向,比如,把推动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加快自贸区建设,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制定合理的产业引导政策,完善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配套措施等。就自主车企而言,要积极谋求转型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持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