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供给侧改革 国企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王绛    时间:2016-06-12





  在当前我国“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决心推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措施的“供给侧改革”重点部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国有企业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一、处理好战略产能储备与淘汰产能的关系


  战略产能储备包括战略物资储备、资源储备,以及相关的生产能力、技术和人力资源储备。保证一定的战略物资库存以及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防范市场危机、国防危机和应付突发性天灾人祸的需要。国有企业实行供给侧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十分重视“去库存”工作,加快资金周转。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任务。


  当前在我国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在划清落后产能和产能储备界限的前提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重要行业和产业,必须做好相当的产能储备。对一些重要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的基础产品和非再生矿产资源,在当前市场环境低迷、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误以为我们资源过多,再次走向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贱卖的老路,贻害子孙。


  二、处理好淘汰落后产能与引领产业发展的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改革重组以来,国有经济大幅度收缩,目前存留在一般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经过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后存在下来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培育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在环保、技术、劳动标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更注重投入,已经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事实。


  非但如此,国有企业也是当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2011年到2014年,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和发明专利每年增长的数量都超过30%。“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部分都是由中央企业获得的。


  在当前我国各主要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去产能”的压力很大。但“去产能”必须确定明确的技术、产业规模门槛,制定严格的环保、安全等标准,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而不能只盯着国有企业的产能,为一些低标准、低技术、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能腾挪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


  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领和规范市场的关系


  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一般会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有对市场秩序“立规矩”的责任。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国有企业293家,民营企业207家,分别占到58.6%和41.4%。国有企业资产占到90.2%,纳税占88.7%,利润额占到81.1%。中国企业500强的59.5万亿元营业收入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占78.3%。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144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共118家,民营企业仅26家,并且118家国企中,央企为66家,地方国企52家。数据说明,规范国内市场需要国有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


  要规范市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提高我国产业集中度的责任。当前,我国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极低,导致市场失序,恶性竞争、资源浪费、效益差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我国钢铁企业前10名市场占有率45.94%,与美国、日本、韩国CR4的70—80%集中度相比,差距甚远。残酷的市场现实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通过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大力加大我国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主导市场规范运行,成为国家引导、调控市场运行的主要力量。


  四、处理好“做大”与“做强、做优”的关系


  企业的“大”、“优”、“强”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世界各国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很高。企业“优”、“强”的前提是“大”。因此,当前的国际经济竞争主要是大企业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往往也表现在大企业身上。但是“大”未必一定“优”、“强”,很多企业在做大以后反而得“大企业病”,并陷入经营困境,大企业必须坚持“强”和“优”才能保持长久健康发展。


  在当前“三期叠加”宏观环境下,企业外部约束变强。当前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一是处理好稳健经营与快速扩张的关系。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为大型企业实现低成本并购重组提供了巨大机遇,国有企业可以由此实现快速扩张,并由此提升我国产业集中度。但是,快速扩张的过程也是风险大量集聚的过程,大企业如不能做到稳健经营,很可能在风险积累中最终坍塌。二是“去杠杆”的同时切实降低负债率。据测算,我国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0%,有些行业高达80%以上。高负债率对国有企业的稳健经营形成了巨大威胁,在“去杠杆”的同时,如何切实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三是处理好突出主业与多元化发展的关系。由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肩负十分明确的社会使命和国家义务,因此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时,国有企业往往面临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需要在聚焦主业、做优做强主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实行适度多元化经营。


  五、保障国内市场与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国有企业必须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基石”和“靠山”作用,必须首先立足于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产业,专注于产业高端并向今后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新支撑作用的战略新兴产业聚集。


  进入2015年世界《财富》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占绝对多数的事实说明,国有企业必须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充当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和代表。这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先进国家之列的重要依托。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中,国有企业比重仅为10%。在当前全球性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国有企业要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参与世界流经竞争的“航母”和“旗舰”。


  六、发挥优势与“补短板”的关系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工业、战略竞争性产业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些行业都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的同时,引领国民经济整体向产业高端不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


  但国有企业短板也非常明显。从企业内部性看,主要表现为经营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激励机制不足、历史负担和社会包袱沉重等问题。以效率为例,据统计,2015年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低于民营企业4.57个百分点,经营绩效亟待提升。从外部性看,主要表现为对国有企业社会服务领域投入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市场机制失灵,当前广大人民群众亟须的一些社会服务领域,如现代养老业、现代教育、边疆西部开发等方面投入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家战略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从而补齐短板。


  七、“降成本”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


  当前,国内很多企业纷纷采取紧缩方式“猫冬”,有些企业和地方还出现了“减员潮”。国有企业作为一般市场主体与其他企业一样将遇到相同的困难。但国有企业是全民的资产,必须承担其他企业不能承担和不愿意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好社会义务。国有企业在切实“降成本”中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减员”与“增效”的关系。国有企业必须承担坚持我国经济公有制性质、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社会责任。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占81%,大型国企大幅减员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可想而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纷纷做出了牺牲效率不裁员的决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二是降薪与维护公平正义的关系。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践行者,更要突出分配领域的公平。国有企业管理者在这种时刻应该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和人民性,宁愿牺牲一部分个人的短期局部利益,也要努力保障好员工权益。三是解决社会包袱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国有企业社会包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外部表现在国有企业税费负担沉重。据测算,近年来国有企业的税负均值为27.3%,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多。内部表现为国有企业办社会长期拖累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有企业还有半数以万计的办社会职能机构和社区管理机构,管理着大量离退休人员;还有百万计的困难群体,国家财力目前无力解决,仍需由国有企业自己承担。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妥善处理好提升效益与处置社会包袱的关系。四是降费用与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系。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


  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以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更需如此,成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企业的标杆和榜样,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综上,供给侧改革要求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提质增效。在这场改革中,国有企业既是经历者,更必须是推动者和引领者。国有企业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重组,才能为我国供给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基础,才能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作者单位:国资委研究中心)


  转自: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