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交通水运行业如何啃下“硬骨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6-03-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略显深奥的经济学词语,正成为中国改革的核心词汇。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平稳落地。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交通水运行业如何“对症下药”,啃下供给侧改革这块“硬骨头”,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1、立足大交通 厘清大思路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自2015年11月开始,供给侧改革成为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全面地为“供给侧改革”下了定义: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其二,要降低成本;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也成为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交通领域既是机遇,也存在很多挑战。“江苏交通虽然发展得比较早比较快,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在今后一个阶段仍然比较旺盛。”游仲庆以江苏的发展实际为例解释道:“江苏高速公路里程已达4000多公里,但仍有1000多公里新的高速公路要建,1000多公里老的高速公路需要改造。”


  “但现在谈建设,和以往有很大不同。过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是‘各自为政’,以自身的能力提升来满足社会需求,现在要从综合角度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着眼“大交通”,是游庆仲眼中交通运输行业破题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思路。他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既要提供快速、更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也要更多考虑通道资源、枢纽资源的统筹规划衔接。


  “比如过江通道,可以建成公铁两用。如果从规划层面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绘好蓝图,在建设过程中加强跨部门的协调,就能让基础设施建设在真正落地时发挥综合效益。”游庆仲说。


  无独有偶,在贵州交通“十三五”期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清单中,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也是首要之举——“在‘十二五’期形成的县县通高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陆空’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据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王秉清介绍,目前贵州水运是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短板,“十三五”期将紧扣“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融入长江和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共同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水陆并进,衔接顺畅,带动有力,安全高效”的水运出省大通道,充分发挥水运交通运能大、运价低、能耗小、运距长等比较优势,补齐水运交通的短板,打好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拳,发力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


  “‘十三五’期,围绕打通水运出省通道,发力供给侧改革,贵州交通将重点做好‘通、畅、接、带、安’五个字。‘通’就是要加快形成全省‘两主三辅’五条水运出省通道,重点推进乌江全线复航工作,尽快构建起公、铁、水、空的交通运输格局。‘畅’就是在现有通道条件基础上,研究推进乌江和红水河两条出省主通道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水运交通的有效供给能力。‘接’,一方面全力做好水路同公路、铁路的衔接,加快港口集疏运道路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另一方面要做好同下游以及长江和西江干线的衔接。‘带’就是要充分利用水运通道的作用,积极引导沿江产业布局,以畅通的水运通道带动沿江船舶建造、旅游业、仓储、装备制造业的兴起,充分发挥水运的综合效益。‘安’就是要结合水运大数据产业和支持保障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运通道的安全运输保障能力。”王秉清介绍。


  2、加加减减 调整结构


  “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94亿吨,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但吞吐量增速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2015年全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平均增长1%,较2014年回落4.6个百分点。”全国人大代表,日照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采访中提到的这组数据,体现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再是短缺经济时期总量明显不够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实际上却是结构问题。


  杜传志指出,在吞吐量增速下滑的同时,我国港口数量却不断增加,各类地方港口、中小港口、货主码头遍地开花,港口行业将面临‘服务过剩’的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200公里以内不应有同等规模的港口。但在山东半岛沿海,基本每40多公里就有一个港口。”


  如何解决港口行业“供需错配”问题?杜传志认为,要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发展,并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港口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指导、推动港口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不同方式的资源整合,“不以行政区划为区分,综合考虑腹地经济社会的需求,有保有压,形成国际航运中心、主枢纽港、区域性港口、中小港口等不同层次、功能互补性强的港口群,这样既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又可以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


  推动港口集约化发展,不仅是来自企业“掌门人”的呼声,也是政府层面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大抓手。2015年,交通运输部已在江苏试点推动区域港口发展一体化。“我们计划分三步走,首先是各市内部港口一体化整合,然后是跨江港口间的整合,最后实现全省港口整合。”游庆仲介绍,江苏的目标是成立一个涵盖全省范围的港口集团,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对全省港口进行合理调整。


  结构上的“供需错配”问题,在造船行业也十分突出。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指出,与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不同,造船业“以销定产”,所以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谈产能过剩问题,“如果撇开船东弃船的因素以外,造船企业没有大量完工船舶积压问题。另外,建2艘2.5万吨的船和建1艘5万吨的船,产能虽然一样,但效果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造船业的产能过剩表现在常规船舶建造能力的结构性过剩,而并非高技术复杂船型建造能力过剩。


  对此,胡可一建议,应从产品结构调整为着眼点,鼓励造船企业向广义的海洋运输、海洋安全、海洋科考和海洋工程四大装备方向拓展,“可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压减创新能力弱、工艺落后、能耗大、效率低的造船低端产能,实行关停并转;通过升级改造,形成高效率、智能化、低能耗和绿色环保的优质产能,形成合理的产能结构。”


  3、针对需求 精准创新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有效供给,“说到底,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你是生产库存,还是生产用户需要的产品”。


  那么,如何创造有效供给?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开出的“药方”之一,也是水运行业诸多代表委员正在思索的问题。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美国波特兰港至日照港大豆散货船“哈蒙德”轮成功首航,标志着日照港打造国际粮食物流中心迈出重要一步。


  据悉,我国大豆将基本依赖进口,每年进口总量高达8000万至1亿吨。“目前日照港的接卸量每年有900万吨,班轮开通后,未来将稳定至每年接卸2000万吨。”据杜传志介绍,从与美国哥伦比亚谷物贸易有限公司开始接触,到首条班轮开出,整个业务开展仅仅用了2个月。


  他介绍,哥伦比亚谷物贸易公司是全球知名大豆供应商,但只提供到岸服务。“谁能承接下游,解决到岸后的问题,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日照港一方面找来国内头号大豆进口商——山东晨曦集团作同盟,一方面积极实现舱单电子化,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实现舱单互认。“关键要考虑对方缺什么,我能为他提供什么。”杜传志在采访中毫不讳言,日照港成功的秘诀正在于此。


  随着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船舶大型化成为航运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这对港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不赞成一窝蜂、特别超前地去建设港口。港口的特点不一,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杜传志介绍,日照港曾经因矿而生因煤而兴,如今因油而盛,未来将积极补齐集装箱短板,因此,日照港内部的结构调整也将围绕提供有效供给来进行。


  “未来5年,日照港只有码头改造计划,没有新建计划。”杜传志表示,2万标箱集装箱运输船对码头前沿水深要求只要-16米,而40万吨矿石船需要-25米的水深,因此,日照港计划将原有的深水码头改建为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不适应需求的10万吨级矿石码头改造为集装箱码头,从而满足跨越式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


  针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日照港为港口行业提供的“改革样板”。


  在造船行业,江南造船也以智能化制造理念,为实现绿色造船指出方向。


  《中国制造2025》“点名”高技术船舶作为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的重要方向,符合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做强的长期诉求。胡可一指出,高端船舶是产品终端,而要真正提升我国船舶建造能力,就要实现智能制造。


  “绿色造船不是没有限制地追求‘绿色’,必须有明确的法规要求、成熟的生产技术、可接受的成本,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胡可一指出,船舶业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在补创新短板上做文章,“对标日韩加强产品创新和流程革新,特别是节能环保的优秀船型、高技术复杂船型的研发,要根据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选准突破口,变全能为专业,在某一细分船型领域做精做专。”


  为此,江南造船在行业内率先整体引入国际最先进三维软件CATIA,将设计人员从画图中解放出来,并借助信息化提高制造水平。


  “有了优秀的软件,还需要一批优秀的‘工匠’,才能将软件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胡可一看来,目前中国的制造业领域依然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限于自身制造形式,不可能全面用机械来进行生产,这就凸显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类企业员工队伍有手艺、有专注精神是必须的。”


  胡可一说,“工匠”是广义的,不只限定于纯粹的手工艺匠人,在掌握先进技术方面,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为此,江南造船从很早起就十分注重员工队伍的培养,目前已经建立起一支技术精通、有专注精神的骨干队伍。“以‘工匠精神’推进高素质的自有员工队伍建设,强质量、树品牌,向高效优质产能升级。”这是胡可一对造船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期待。


  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8年,世界航运业仍然没有走出经营困境,航运需求增长缓慢、航运运力供给持续过剩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航运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原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指出,航运业要采取创新商业模式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从而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马泽华还建议,我国航运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必须做好控制成本的工作,以创新的方式抓好企业的基础性管理,这是航运企业渡过当前难关所必须开展的工作,也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