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激活“限塑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谷秀燕    时间:2016-03-01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信息显示: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7年来成效明显,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840万吨石油、节约标煤12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同时,根据有关协会调查,2009年以来,我国塑料购物袋消费量持续保持在80万吨以下,其中超市等零售场所保持在30万吨以下。2015年,国内塑料购物袋消费量约70万吨。消息称,在起到良好的环境效应之外,“限塑令”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消费者自带购物用具现象增多,不少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了宣传活动,购物袋多次重复利用意识增强。


  本来,这样正能量满满的消息应该让人们感到欣喜,但该消息一出,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媒体发出多种声音,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限塑令”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三类看法,一是应改限为禁,更加严厉;二是“限塑令”效果一般,超市得利;三是,应狠抓源头,治标更要治本。


  “禁薄”“限塑”减少白色污染


  在“限塑令”实施之前,我国2007年的塑料购物袋消费已达100万吨,相当于消耗石油6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塑料购物袋消费大国,大量的废弃塑料袋无法自然降解,给环境保护带来了问题,消耗了大量石油原料,造成“白色污染”。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禁薄”和“限塑”两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方案:一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二是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限塑令”实施效果,国家发改委及时修订产业政策,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一些地方也探索出台更为严格的措施,如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规定》,江苏省在《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中明确,2017年后,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无偿或者变相无偿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集贸市场执法难,公众认识不一致,替代产品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环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针对增量和存量出台有效措施,一方面提高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使用成本,鼓励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加速替代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另一方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垃圾分类回收,解决塑料购物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限塑令”成超市“摇钱树”


  限塑令”的本意是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来达到减少购物袋的使用,引导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提倡自带购物袋的目的。然而,这个本意非但没有达到,原来由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免费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却成了商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位超市从业人士说,消费者购物买几样东西几十上百,花这两三毛钱,谁还计较。再说好多人是下班路上临时决定买东西,谁会绕回家取个袋子,再来购物?她笑说:“因为塑料袋太便宜了,大家都不在乎。”


  据调查,超市提供的塑料提袋,一般分两种,小袋一个2毛,大袋一个3毛。据塑料制品生产厂家介绍,通常所谓小袋的成本约为0.06元,大袋约为0.11元。


  按一家大型超市保守估计,一天如果卖出3000个塑料袋,一个月就是9万个,一年就是100多万个。以小袋为例,一年的纯收入就在15万多元,这就为商家“限”出了“摇钱树”。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


  “限塑令”不仅没能限塑,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仔细思考,却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收费限制使用,有两个因素不能不考虑,一是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大的话,确实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弹性小的话,则只能为消费者增加负担,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二是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从本质上讲,是与“限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


  基层违规塑料袋生产使用泛滥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感觉中,“限塑令”的实施,在农贸市场和大型商超是两重天。几乎在全国各地的集贸市场上,超薄塑料袋随处可见。近日,有媒体在云南昆明某菜市场发现,商贩还是习惯用塑料袋简单包装。超市塑料袋都有可降解标志,而菜市场塑料袋更为轻薄,并没有标注是否可降解。


  “黑作坊”生产多,基层监管执法困难。“在检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几乎看不到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二次回收料不可降解购物袋。”去年8月,吉林省多部门联合检查组到白城市、松原市和延边州突击检查“禁塑令”执行情况后,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吉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刘大蔚深有感触,“检查时,商户拿出符合标准的可降解塑料袋,可一转身又用起了原来的袋子”。


  据悉,为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包装袋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批,采用可降解原料。对此,云南省某基层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限塑令”实施后,该基层环保局再未接到过相关申请。事实上,不少未经审批的“黑作坊”仍在偷偷生产,有的以配电房为掩饰,有的以生产包装盒鱼目混珠,在其隔墙背后偷偷生产,非常隐蔽。


  而据云南省某基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菜市场等违规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只能进行宣传教育、收缴违规塑料袋,想要查获“黑作坊”非常难。


  专家建议:严控源头环保替代品尽快跟上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理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明认为,不达标的塑料袋依然泛滥原因很多,“塑料制品符合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习惯,替代品还没跟上,对环境污染的后果认识不足,加上相关部门不作为、查处不严、执法缺位、舆论引导不够,才会导致塑料制品泛滥”。


  “禁塑令”实施后,以生物基为原料的聚乳酸塑料将替代原来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尽管初期也有质疑和阻力,但“禁塑令”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遏制白色污染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专家认为,要让“限塑令”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辅以相关的配套细则。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堵住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云南迪庆从2001年开始“禁塑”,由于没有本地生产厂家,除了堵住外地塑料袋流入市场,当地政府还对批发商所持有的塑料袋全部有偿回收,对零售商则要求不准再出售塑料袋,否则罚款处理,堵住了塑料袋进入市场的源头。其次,要寻找使用便利、有成本优势的替代品。比如,相关部门采取惠民措施,为消费者提供布袋、纸袋、简易菜篮子等替代品。而从长远考虑,探索研究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环保材质,更是根本解决办法。


  价格问题是阻碍“禁塑令”启动的主要难关。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要求超市商场等“卖塑”大户,以原价收回传统塑料袋,禁止商家靠此赚钱。有关部门不能让“限塑令”继续尴尬下去,必须拿出办法并严格执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需要。(本报记者谷秀燕综合报道)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