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药品惊现“撤回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刘效仁    时间:2016-01-26





  2015年的最后一天,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发文,截至12月14日,申请人主动撤回药品注册申请合计727个。以至于医药行业的朋友圈,近日流传着许多带有“崩盘”“不安”字眼的文章。此事源于总局此前发布的一则通知,要求已申报并在总局待审的药品注册申请人,须对其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情况开展自查,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可靠,相关证据保存完整。自查发现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的可提出撤回注册申请。


  据称,此次自查核查涉及1622个待审药品注册申请,其中新药948个,仿制药503个,进口药171个。撤回申请的竟多达727个,被媒体称之为“撤回潮”。


  2015年7月27日,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在自查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目前药物临床试验中问题比较严重,到了亟须整治的时候。此后11月11日,食药监总局发布核查公告时,有8家企业11个药品注册申请的临床试验数据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的问题,“中枪”的就包括国内知名的制剂出口企业——浙江华海药业。有意思的是,华海药业此次撤回数量居首,多达8个,撤回、不批准率高达90.48%。


  临床试验其实是检验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真实、规范、完整的临床试验,乃是药品质量的源头保障,事关公众健康安危。用一位院士的话说,药物研发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有任何闪失。


  我国现代制药业起步较晚,历史上药品严重短缺,现在虽然解决了药品可及性问题,但部分药品质量与原研产品质量疗效等仍存在不小差距;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尊重不够、对药品临床试验者的劳动尊重不够,有些临床机构靠数据造假节约试验成本;药企为追求不合理的成本,寻找愿意配合造假的CRO公司,CRO又去找默许造假行为的医院。


  在美国,FDA强制要求临床试验数据向社会公开、供民众查询;对药品临床试验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发现违规,会取消临床研究资格,甚至提起刑事诉讼。而在中国,尽管一旦发现数据造假,申请药品即会被“枪毙”,但从公开信息来看,几乎查不到因造假而被公开处理的药企、临床试验机构或CRO公司的名单和信息。


  除了临床试验管理监督薄弱,药品技术审评力量薄弱,更在于药品研发基础薄弱。据介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至少需要10~15年,在西方发达国家,投入至少10亿美元~20亿美元。国内创新药的投入成本约为西方的1/10。除了缺乏资金,国内更缺乏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和领军人物。


  由于创新能力有限,不得不热衷于搞仿冒药。同样因为研发不足,即使仿制也难以达到原研药标准,但为通过审评,弄虚作假就成了旁门左道,难免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药企的转型升级,前面的路依然很不平坦。




  转自:中国审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