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酝酿新变局


作者:刘铮 姜琳    时间:2015-08-18





当广东东莞厚街镇的制鞋工人们仍在闷热车间里,埋头为毛利不足3%的出口运动鞋刷胶粘合鞋底时,广州南沙保税仓库里的工人们正忙着把堆到天花板的跨境电商进口奶粉、尿不湿,分装到不同邮包里发送到国内每个买家。

成本快速攀升、外需持续低迷、国际产业转移、新技术革命兴起……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正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承压坚守的同时,更加积极开拓跨境电商等新渠道、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市场、打造技术和品牌等新优势,中国外贸奋力突围,为稳增长、调结构出力,让百姓生活增惠。

“洋淘宝”走红

“跨境电商爆发式增长。直购进口今年1月份超过去年全年,4月份超过一季度,进口奶粉、纸尿片、保健品、鞋、包等大受欢迎。”广州海关跨境电商工作组张宇元科长告诉记者,今年前五月,通过广州海关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比去年全年增长了17倍。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8%,降幅比前四个月加深0.5个百分点。然而跨境电商风生水起,国家在多地开展了试点,国务院办公厅6月20日公布的《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将成为“加速器”。

在义乌海关跨境电商监管中心,记者从传送带随机取下一个邮包:价值5美元的1件家用蛋糕模板,收件地址在西班牙。类似这样的义乌出口邮包,3月10日刚达到1万件/天,6月2日就突破了11万件/天。

“跨境电商可能会起到颠覆性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分析,传统广交会完成交易要3个月,跨境电商可缩短到一周,还可以个性化定制生产,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适合小微企业。企业直接对接各国客户,有助于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也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符合国际规范,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一致。

不光是跨境电商,外贸新渠道也花样迭出。例如,广州发展旅游购物出口,义乌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模式,简化退税、结汇等手续,给出口最大方便;阿里巴巴旗下一达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众多外贸企业集中提供通关、外汇、退税及配套的金融、物流服务,去年9月上线第一个月支持了50万美元出口,今年前四个月达到2.5亿美元,全年预计将支持30亿美元出口。

“一带一路”启动

在重庆力帆汽车生产车间,轰鸣声中三人多高的一台台锻压机将汽车面板锻压成形,组装线上一台台轿车框架排成长龙,工人们逐个安装车门、发动机罩等部件……这里生产的轿车及散件,将通过渝新欧班列等,出口到俄罗斯、伊朗等新兴市场。

“出口占我们销售过半,‘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汤晓东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后,必然会带动对汽车的强劲需求,沿线国家也会更加认同中国产品。”

东边日出西边雨。传统欧美日市场虽然低迷,新的市场正在打开。重庆市今年前五月出口同比增速达到30.8%。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列车,去年通行了130班,今年的目标是250班。除了渝新欧,义(乌)新欧、郑(州)新欧等中欧班列也如火如荼。

外贸不再局限于出口创汇,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进口需求强烈,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市场空间。

6月4日,进口商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开幕。西班牙红酒、波兰琥珀、韩国化妆品、日本家居用品等柜台前人头攒动,不仅进出口商们在接洽批发代理业务,扫货的消费者也在收款台前排起了长队。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需求旺盛,我们不应该缺席这样的市场。”西班牙百年日化品生产企业Euro quimica(欧洲化工)出口经理曼努埃尔·鲁伊斯说。走进他们的展区,按欧盟标准生产的肥皂、洗涤剂等日化品琳琅满目,如同走进欧洲的超市。“现场很多人都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中国市场前景远大。”

“现在是做进口的最佳时机。”义乌鑫联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健的手机快要被韩国参展客商打爆,只能在通话间隙三言两语回答记者的问题。20多年前他在日本留学,亲眼看见韩国人到日本旅游狂扫电饭锅等家电,“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特别是中韩自贸区协议新近签署,零关税即将圆梦,这次他从韩国一下子组织过来了400多名韩国中小企业主参展。

外贸不再高冷,而在改变百姓生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李永分析认为,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品进口需求快速攀升。进口的不一定是奢侈品,可能是其他国家二线特色产品,甚至是一些土特产。关键在于满足国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智造”兴起

每修理一艘外国船只,实现出口额三四十万美元,利润低到“贴地板”。每次为国外做一艘海工改装船(把巨型货轮改装为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实现出口额6亿多美元,改装毛利接近一成。

面对船舶业普遍不景气,以及每年1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利息重负,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选择了后者。他们为巴西石油公司做的两艘海工改装船一艘刚交货,一艘即将交货。

“转型不是嘴上说的,是浴火重生。”公司董事长殷学明说,他们为搞海工改装甚至专门盖了一栋培训楼,仅专业焊工就培养了1000名。“现在是把买来的不同专业模块集成在船上,以后要自己制作专业模块,利润还能再上大台阶。”

时移势迁,顺势而为。外贸历来肩负着分担就业、带动产业升级的重任。但在外部需求和国内成本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5月份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加快培育外贸品牌,鼓励企业创立品牌。

提高技术含量不是都去搞高精尖。在东莞厚街镇产量最大的鞋厂绿洲鞋业,这里仍在为外商做贴牌加工,7000名工人月产200万双鞋,车间人员密度就像用餐高峰的大学食堂。然而,制鞋业的变化已悄然发生。

“以往所有的设计、规范都是外商发给我们,照做就行。现在外商发一张概念图过来,我们就要自己研发。也唯有提高制造含金量,才能提高出口价格。”绿洲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泉说。

贴牌做得再好,毕竟是为别人做嫁衣。一些厂商为做自己的品牌花费了更大的精力,成效已经显现。

“中国外贸正处于大转变时期,未来在于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分析,过去30多年蓬勃发展的加工贸易出口正逐步淡出,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正在重塑。(刘铮 姜琳)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