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看中国经济“新陈代谢”


作者:姜俏梅 马岩 徐海静    时间:2015-07-20





过去一年来,中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对此,外界从最初的观望、质疑乃至唱衰,逐步转变为接纳、理解并有了新的认识。英中贸易协会总裁傅仲森曾公开表示:“中国经济是在放缓,但谈不上停滞,更谈不上萧条,增速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方面。”

正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中国经济“新常态”不是简单的“低增速、缓增长”,而是一个由“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过程。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中国正通过寻找新的增长点,重塑“新合力”,优化中国经济的“新陈代谢”,引领中国经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产业调整 转型升级

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7.4%,和前几年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回落。但2014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0.4万亿美元,这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接近7700亿美元,已超过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一年的GDP总量。

埃及萨达特学院经济系主任埃哈卜·达苏基告诉记者,中国经济虽然增速放缓,但它的可喜迹象是产业结构的持续改善。

第三产业占比往往被看作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普遍达到70%以上,而中国正在不断接近这一数字。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此外,第三产业在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2014年为中国创造了1300万个城市就业岗位,这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并没有对就业率带来较大冲击。

傅仲森指出,就像中国本身在变化一样,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也在变化。中国政府一直把提升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作为一个政策目标。

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1.6%,显示出中国经济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

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指出,服务业的兴起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和更少的污染,进一步城镇化则意味着更高的生活水平。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经济在中长期的前景十分看好。

增长动力 内需为上

阿根廷“管理和适应”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卡鲁加蒂说,短期来看,中国的挑战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中期来看,中国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实现从出口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

从年初很多中国人到日本购物的现象可以看出,中国内需存在着巨大的空间。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激活巨量的消费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开发出实际的产品,而这也意味着今后中国政府在促进企业创新这一领域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消费需求总体平稳,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9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上月增长加快0.3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9.2个百分点。

在目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发展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无疑可提振内需。但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等硬件,还包含国内缺乏的软件方面基础设施,比如环境污染治理、民生工程改建及养老等基础设施,这一举措既提振了需求,又能弥补民生和软环境建设方面的不足,不失为“一石二鸟”之策。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特别指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扩大财政投资,应四两拨千斤,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更多地带动私人投资、调动市场力量。此外,加大国内基础设施投资要配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把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只有国内基础设施与海外基础设施相配套,才能提高互联互通的质量。

科技创新 大众创业

过去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主要是纺织品、低端家电、儿童玩具等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现在各类中国产高技术机械装备行销世界各地,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高铁和轨道交通装备,最近中国产机车甚至打入了以高端制造业著称的德国市场,足见其技术和质量已今非昔比。

达苏基指出,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也在快速提高,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主要动力。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创新,视其为经济增长活力源泉,并为此不断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过去几年推行的简政放权,大大释放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创新的内涵也不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而是逐步扩展至配套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低成本、低门槛而优质的融资渠道,为小微创业者开启了资本市场大门。

日本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赵玮琳说,如今中国经济具有非凡的活力。现在的年轻人创新意识十分强,他们在相对富裕的成长环境中长大,对未来的基本生活并不担心,而且有实现自身理想的意愿。当就业并不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生活需求时,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并不急于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想落实自己的新想法和新点子,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创业动机,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