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战“疫”中爆发 是短暂繁荣还是重获新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2-15





  一场疫情让数亿人主动宅家。


  餐厅外卖多数停业,解决温饱问题,自己开火下厨是第一选择。


  然而,“菜篮子”是个大问题,出门购物怕感染,口罩此时又成了新的硬通货,堪比“战时黄金”,出门一次,消耗一只口罩……各种利弊权衡,线上下单,生鲜配送成了刚需。


  一直是“菜篮子”线下消费主力军的中老年人,此时也玩起了线上买菜。


  生鲜电商们瞬间用户暴涨,订单飙升,产品常处于“补货中”或“缺货”状态,人们闹钟定点“秒杀”下单成了常态;配送人员人手严重短缺……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生鲜电商被认为是一门“在蚊子腿里找肉”的难做生意,此时却咸鱼翻身,炙手可热。


  那么,疫情过后,民众对生鲜电商的追捧还能否持续?


  生鲜电商爆发生机


  刚刚过去的2019年,呆萝卜资金链断裂、妙生活关店清算、吉及鲜关仓裁员,生鲜电商狼藉一片……


  从2012年O2O风潮到如今,看似简单的卖菜小事,在烧钱、补贴、圈地、倒闭的背后,经历了数次高低起伏,甚至有人发出了“生鲜电商已死”的言论。


  2020年春节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行走在困境边缘的生鲜电商“绝处逢生”。


  居家隔离、延迟复工、云端办公、线上学习……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暂时改变,却不能改变人们对一日三餐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爆发出的产业新业态此时便担负起亿万人吃、穿、娱的使命。被认为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生鲜电商此时也被急迫地推到一线,成为人们的日常刚需。


  突然爆发的需求,一时间让生鲜电商们的订单量激增,导致供给端“手忙脚乱”,产品常处于“补货中”或缺货状态,能否抢到货,全凭手快和网速给力。同时,起售紧缺,配送时间也被拉长。


  家里的长辈们于是加入了“抢菜大战”,每天甚至定好闹钟在线蹲守“秒杀”,时间也越定越早。网上暗暗流传着一张《北京抢菜指南》,标注好了各家生鲜电商APP的库存更新时间,大家的抢菜闹钟也从早上5点提前到了凌晨12点。


  为了确保抢菜成功的概率,不少人甚至一口气下载了多个生鲜电商软件。


  目前市场中主要的生鲜电商包括,每日优鲜、盒马鲜生、苏宁生鲜、永辉生活、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顺丰优选、朴朴超市、叮咚买菜、春播等。


  这些生鲜电商在春节防疫期间,均出现订单大增的情况。


  以南京为例,春节期间苏宁菜场的总销售额比春节前提升了8-10倍,大年初三开始紧急调配人手,仅在南京物流基地为苏宁小店配货的工作人员就是平时的10倍。


  叮咚买菜仅大年三十的订单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0%。


  京东到家则同比去年春节期间(除夕至大年初九),京东到家粮油副食商品增长740%、肉品增长710%、休闲食品增长530%、蔬菜增长440%、水果增长380%。


  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


  阿里巴巴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盒马拣货、打包、补货、配送等岗位的人员压力都很大,很多门店主管、店长都开车去送货,有的小区还开始集中下单来缓解配送压力。


  此时便很考验电商的供应和配送能力。


  盒马鲜生的武汉员工退掉回家的机票、车票,选择留守;叮咚买菜成立三个“战斗小组”,保证蔬菜供应稳定。


  面对需求突然暴增与供给短期无法跟上之间的矛盾,不同的平台也给出了不同应对方式。


  从目前来看,与独立前置仓平台相比,具有自营实体店或实体零售商超支持,或是拥有农业供应基地等自建供应链的平台能够更快速地给出应对方案。


  如饿了么联合优鲜菜场、菜文基、菜公社、四季生鲜、菜老包等供应商,加大了近期的采购量。


  京东到家则与沃尔玛、永辉、步步高、永旺、绿地优选、七鲜超市、世纪联华等近40家连锁商超及16家社区生鲜连锁、菜市场达成合作,定时早晨7点到10点,保障水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等生鲜、民生类商品供给。


  此外,紧急调配全国农业基地与批发市场的货源,进行多渠道的补货,也是不少生鲜平台的选择。


  其中,每日优鲜紧急调配了内蒙古、云南、山东、北京周边等多个果蔬产地的货源,采购人员驻守产地协调生产和发货,平均每天向全国十余个城市供应300多吨蔬菜。


  与此同时,线上电商还与线下餐饮企业“共享员工”——线上平台向餐饮店借员工,其中,叮咚买菜与十多家餐饮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人员报酬由叮咚与餐厅结算,再由餐厅支付给员工。盒马生鲜也与30多家餐饮企业合作,解决特殊时期外卖人员的短缺问题。


  曾被唱衰的生鲜电商


  生鲜电商(或称“生鲜到家”及“生鲜O2O”),是电商行业迎接消费升级的产物。最初,生鲜电商就是为了解决人们对高端、进口水果、生猛海鲜日益增长的“胃口”,同时也满足出门不便及工作繁忙的都市人的线上“买菜”需求。


  然而,自生鲜电商出现以来,尽管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投身至此,但频频爆出的负面新闻,还是让业界对生鲜电商的前景未来充满疑虑,一度被称为最不被看好的电商领域。


  2019年11月,安徽呆萝卜资金链断裂,上千家门店因此关门;2019年12月,中国生鲜电商鼻祖易果生鲜因拖欠1400多万债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与此同时,吉及鲜传出融资失败的消息,由于规模盈利远远不达预期,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关仓……


  彼时,生鲜电商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有三:


  从电商角度而言,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是快速扩张快,同质化严重。二是一直被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尴尬的定位而困扰。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有一个保障的供应链渠道是很重要的。生鲜电商产业链很长,包括种植、选品、包装分拣、物流、损耗和营销等环节,便直接导致产品的损耗大,利润降低。三是物流配送对于生鲜电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生鲜电商的物流还属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消费者角度看,主要在于中国“菜市场文化”的盛行。根据麦肯锡在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消费者眼中的生鲜零售商》,有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只会在线下购买生鲜商品。2017年,全中国一半以上的生鲜商品都是经由菜市场卖出。


  中国消费者偏爱菜市场,一方面,中国的“还价文化”在菜市场可行,在超市、电商平台则行不通;另一方面,很多中国消费者认为,菜市场卖的才是真正从农场或农田直运的新鲜食材。


  从农产品的发展特征看,生鲜电商的难点可以归结为:产品种类受限、食品安全和认证问题、物流配送制约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其次,生鲜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想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销售,线下的实物交付成为重中之重。


  而实现线下交付需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配送流程,保证商品快速、安全送达用户手中。配送环节向上服务于生鲜商品的供应商或销售商,向下服务于用户,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配送服务的优劣不仅影响商家的信誉和利润,还直接影响着用户的购物体验结果。


  行业迎转机?


  说起生鲜电商,其最早于2015年迎来风口。一方面,生鲜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包括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和顺丰优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场。


  但与此同时,整个生鲜市场的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来看一组数据更为直观。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只有1%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在资本的较量中,生鲜电商平台大多都已落败退场。


  然而,经此一“疫”,在众多传统行业受冲击的情况下,生鲜电商却成了最大受益者之一。


  那么,当前的火爆现状,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短期繁荣,还是就此转危为机?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前生鲜电商并没有达到行业预期,大部分有过网购经验的消费者还没有养成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但是疫情下,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会被培养起来,多年沉淀的生鲜电商或许将迎来春天。


  同时,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在经受了此次“战疫”的洗礼之后,势必在供应链、应急处置、配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更有可能涌现出全新的运营和商业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盒马鲜生与西贝莜面村、云海肴、生鲜传奇、奈雪的茶等多家零售、餐饮企业展开类似“共享员工”的合作,不仅为餐饮企业减轻人力成本压力,也为用户提供做工机会,更缓解自身的用工荒;每日优鲜与西贝莜面村、眉州东坡在人力调配上展开合作,由每日优鲜提供原材料,西贝和眉州东坡提供人力用于加工,共同在疫情期间为消费者供应食材。


  此外,沃尔玛、永辉等多家零售商也宣布接收暂歇业员工,共同应对用工荒。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同模式和不同类型的购买渠道和平台的出现,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并将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实际上,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危”还是“机”,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同样如此。


  据中投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未来,随着生鲜电商模式的成熟、网购生鲜用户覆盖数量愈发广泛以及技术成熟、生鲜电商供应链的升级,生鲜电商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上述机构预测,到2022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在这样的万亿级市场,只有那些在积极建设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新零售龙头,它们一旦确立了领先优势,就有望转“危”为“机”,持续抢占市场份额,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转自:通信信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盈利困局仍待破解,生鲜电商变革突围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公布的一则2016~2017年度生鲜电商“死亡名单”在业界引发震动。这份按上线时间顺序梳理的名单称,仅2016~2017年间,就有十多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如鲜品会、美味七七等。
    2017-05-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