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产能过剩需走出“紧一阵、松一阵”的怪圈


作者:井水明    时间:2013-11-15





日前出炉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并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为积极稳妥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化解工作指明了方向。

治理产能过剩,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纵观这些年以来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全过程,就不难发现,每一次投资热之后,势必带来产能过剩,政府每一次治理之后,产能过剩的矛盾都会因为政策的收紧而减少,那些落后产能就会被迫遭到淘汰;可是,当国家产业政策一松动了,产能过剩的老毛病便会卷土重来,这种“紧一阵、松一阵”的怪圈,导致治理收效不佳,甚至于适得其反,过剩的产能非但没有被治理住,转个圈又会冒出更多的过剩产能。治理产能过剩中的这种循环,让一次次声势浩大的治理行动无功而返。

在治理产能过剩之中之所以出现“紧一阵、松一阵”的怪象,是因为当经济发展遭遇降速或回落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稳增长”的战略目标,不得不在扩大投资上寻找有力的支撑。有时,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产能扩大的热情比企业还要高涨,不管是不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抓到“盘中就是菜”,这种“顾头不顾尾”的“一锅下”,为那些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产能过剩的产业无限度扩大产能创造了条件、打开了方便之门。

“此一时、彼一时”的算计,把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目标统统抛到脑后,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努力一次次前功尽弃。即使明知治理产能过剩是利国利民利地方的大好事,可涉及到地方GDP 增长和个人的政治前途,在治理产能过剩时,一些地方官员往往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紧一阵、松一阵”,甚至用“前紧而后松”的策略蒙混过关,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事策略,导致了必须被淘汰的落后且过剩的产能被人为地保全下来。

地方政府在产业投资控制的问题上具有“看门人”角色,当地方政府掌握了对过剩产能进行治理的权力以后,市场的作用就会处于次要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审批上打“时间差”地控制——当国家推出治理政策时,“紧一阵”,地方审批节奏就会放慢;当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的号召时,“松一阵”,地方审批的速度就会加快,在这一快一慢和一紧一松之间,巧妙地躲闪过了国家对行业的准入机制,使市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预警作用失灵。

多年来,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之中,普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挥之不去,并呈现出恶性循环的趋势,根子在地方政府身上,旧的行政审批观念和制度是帮凶,非理性的政绩观念是推手,而地方政府在应对国家治理产能过剩上的惯用方法——大打“紧一阵、松一阵”的“时间差”,不仅把国家治理策略化为无形,而且还为地方谋取了政绩光环。

对此,国家在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时,既不能因为经济运行出现降速而放松治理强度,也不能因为地方政府的巧言而减缓治理力度,只有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确保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节奏性,让地方政府坚决执行,治理产能过剩的战役方能收到实效。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