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去产能自欺欺人


作者:王云立    时间:2013-10-25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密集发布了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有关政策和方案。但遗憾的是,某些行业似乎越淘汰产能过剩越严重。毋庸讳言,包括化工在内的诸多行业陷入了边淘汰边扩张边过剩的怪圈。究其原因,这也许与政府调控力度不足有关,也许是扩能量大于淘汰量所致,但还有一个较为隐晦的因素——与各地存在的伪去产能有着密切关系。

  所谓伪去产能,就是表面上看有一些落后产能被淘汰了,但实际上只是变了个“脸”,悉数保存下来。其一,有些实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将本地或异地一部分落后企业收之麾下,而原有生产能力继续保留使用。看似落后产能消失了,实际落后装置犹在,只是易了主人;老旧产品照出,只是换了商标。其二,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对仍能给本地贡献些许GDP的落后产能熟视无睹,为了应付和糊弄上级,将早已自然淘汰掉的装置滥竽充数予以上报,通过狸猫换太子,庇护了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

  上述伪去产能的前一种表现只是在统计同类企业时个数减少了,但落后产能并没有随之减少;后一种表现则纯是一场数字游戏,根本没有触及落后产能一根毫毛。

  归根结底,伪去产能是虚假行为,于事无补,也于行业无益。但问题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一旦泛滥,形成与现行政策相掣肘的一股抵制合力,除了会严重阻碍所属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之外,还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谓是可怕之处多多。一般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保护落后必定要付出沉重代价,纵容落后势必遗患无穷。

  首先,落后过剩产能更易引发供需失衡,导致市场无序竞争,产品长期不能回归其真实价值,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造成极端歪曲,产生局部畸形市场。如果影响持续释放并扩大,低水平同质竞争将会不断拉大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使行业对外贸易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落后过剩产能诱发的非正常价格竞争,往往导致长期亏损经营,企业财力下降削弱了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应的,如果落后过剩产能聚集得越多,标志着这个行业越落伍,或许会沦落为国民经济的短板。

  再次,落后过剩产能由于效率低下,一方面要消耗更多的资源、能源,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多的“三废”排放,加重环境负担,而这些都有悖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当前,化工行业普遍低迷,不论是“三酸两碱”、氮肥、磷肥、电石等传统基础化工领域,还是多晶硅、煤制油等新领域,通通被过剩产能所困扰。为此,化工行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做出果敢的审视与判断,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向落后过剩产能开刀。

  落后产能是技术判断,说明装置已经落伍于时代;产能过剩是市场判断,说明产品已经无处消化。从生产效率上看,如非管理方面的原因,某套装置的污染排放、能耗、物耗等技术经济指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则该装置就属于落后产能,也就理应淘汰。现在企业都力图做大做强,由此极易产生认知误区,就是对那些利用率极低甚至是闲置装置也敝帚自珍,其实是怕淘汰了落后设备,缩减了账面资产。

  当前,政府主管部门为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正在呐喊,相关企业乃至行业切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再耍弄些伪去产能的小伎俩了。(王云立)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