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产能过剩地方补贴政策应及时退出


时间:2013-05-24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近年来有加剧的势头。以钢铁、水泥、石化、家电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以光伏为代表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总体上看,我国工业领域、工业制成品生产能力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低。

  客观地说,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范围内需求疲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才是根本原因。而政府补贴政策使用不当或者没有及时退出不利于抑制产能过剩。

  政府补贴不仅让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不愿减产,吃补助饭,而且扭曲了市场,助推相关产业的投资热,造成产能过剩。地方政府通过给予土地优惠、赠与资源、减免税收、电价补贴等各种方式低价甚至以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一时间同一行业的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产能过剩。从这点来说,政府补贴政策使用不当或者没有及时退出对产能过剩难辞其咎,尽管这些政策曾经在之前发挥过一定作用。

  以光伏产业为例。海润光伏2012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贴高达4.538亿元,远高于2010年、2011年获得的1100万元和1.7476亿元。海润光伏获得的各种补助名目包括研发、自主创新、培训补助、国际市场开拓、科技奖励、进口贴息、生产经营贷款贴息、外贸促进政策奖励等等,最少有几万元,最多的高达几千万元。

  海润光伏只是众多获得补贴的光伏企业代表之一。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光伏企业可以申请到相应补贴,各地为拉动地方经济,在资金、税收和土地等各方面开出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投资光伏产业,地方政府有形的手引发了企业低成本产能快速扩张。

  那么地方政府有形的手为何不愿放开?答案是地方政府有难处。

  地方政府难以割舍过剩产业的激励政策有两个原因:一是设备的沉没成本和转换成本比较高,治理可能会形成巨大浪费;二是政府还要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因此就形成了尽管中央政府要求淘汰落后产能,但是地方政府却在补贴的现象,一些国有企业即使经营亏损,也只是通过提高进入门槛的措施,反而对已经投资的过剩产业给予融资政策优惠或税收减免等方式以避免相关企业退出。

  抑制产能过剩事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大事。即使有再多的难处,该放手时也得放手。因为用补贴的办法支持产能过剩行业,虽然可解一时困境,但后患无穷。地方政府的扶持不仅会助长企业“吃政策”饭的懒惰行为,不利于企业创新转型,而且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招致诟病,甚至有可能积累更大的风险,延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放任产能过剩行业的严重性,切不可由于各种各样的难处而恋恋不舍,甚至回到过去投资拉动的老路上去。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稳增长、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需要大量投资的背景下,治理产能过剩具有较大挑战性。对地方政府而言,与其直接对GDP进行控制和干预,不如放手把投资和企业交给市场,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对企业而言,与其借助政府补贴苟延残喘,不如扎扎实实转型升级,把握更高水平的发展机遇。这才是正道。

来源:金融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