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破产重整,该反思的不该只是尚德


作者:蔡恩泽    时间:2013-04-12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谁能料到,无锡尚德这个曾经赫赫有名的光伏企业只用8年时间就从“天堂”跌入“地狱”,素有“光伏大王”之称的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曾预测,2010年后中国光伏业将重新洗牌。如今一语成谶,只是他未曾料到,先被淘汰出局的竟是自己。

“双反”只是导火索

从表面上看,美国、欧盟及印度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最终导致了尚德破产。2011年10月中旬,美国开启对华光伏“双反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票通过针对中国相关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与此同时,欧盟也对中国光伏产品挥起“大棒”。2012年9月初,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同期,印度也发起针对中国相关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一年之后,印度反倾销局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资料显示,在2011年美国实施“双反”时,中国国内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在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后仅一个月,在美国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等企业便由于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频繁收到退市警告。由于欧洲系中国光伏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此举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把中国产品的命运与海外市场捆绑在一块,本身就埋下了隐患。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公司,从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至2011年的10年中,该公司的光伏组件90%以上出口海外。中国的光伏组件出货量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品牌也是不同凡响,占全球前十名的大半数,但依旧生存艰难,主要原因是因为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原料、技术、市场等“三头在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三头落空”。加上国内数百家光伏企业一哄而上,挤在国际市场中,其生存境遇可想而知。

  而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光伏产业又缺少定价权,一旦欧美经济陷入衰退,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光伏产业必遭灭顶之灾。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海外市场成就了尚德的光伏大业,也带它坐了回过山车。

“光伏大王”的浮躁

在“老大心态”驱使下,尚德公司不断扩张企业的规模,在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3年时间内,其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攀升至1000兆瓦,2012年又达到2500兆瓦,由业内“小弟”一跃成为全球第一。

  在此期间,尚德公司出现许多重大投资失误:先是在成都启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项目半途而废,后在上海投入3亿美元建造的50MW非晶硅薄膜电池工厂打了水漂,再后来与美国MEMC公司的合同违约损失2.12亿美元,而耗资1.07亿美元收购日本MSK公司股权后并未赚到钱。

  企业家的眼光决定企业的前途。如果企业无序扩张、冒进决策,迟早将陷入被动局面。尚德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最终跌了这一大跤。8年前,施正荣在纽交所敲响尚德电力的上市钟声,尚德电力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施正荣则在次年被评为中国首富。

  可是8年后的今天,江河日下的尚德被国际评级机构抛弃,尚德股价被评级为“0”,上市主体无锡尚德宣告破产重整,施正荣则被董事会免去董事长职务,“诈捐”、“利益输送”、“转移资产”等负面新闻缠身。平心而论,施正荣确实是光伏产业的行家。当年,他凭借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也深得“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的厚爱,曾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正荣当年对推动全球尤其中国光伏产业的进步功不可没。他振臂一呼,让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落下凡尘,普惠众生。“阳光是人类最原始的能源,即使我们能通过现代科技将它捕捉、利用,它也没有改变最初的特质:清洁、纯净、公平地洒满全球,超越国界、种族的藩篱。相信在共同努力下,它能成为我们与未来沟通的另一种语言。”这段精彩的语句出自施正荣2009年写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封公开信,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理性对待朝阳产业

在光伏产业概念化炒作之下,有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项目,加上光伏大佬的名号,当地多家银行一窝蜂地将贷款送上门,银行成了尚德的提款机。而一个时期内,尚德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1%,银行方面却浑然不觉其潜藏的危机。

  尚德破产,银行似乎也需要反思。如果不是银行方面的“慷慨”,尚德就无法轻而易举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从而拥有如此庞大的流动性,说不定它就不会盲目扩张,也不会有今天71亿元贷款还贷无门的后患。

  盛极而衰,中国光伏产业何以沦落至此?一些地方政府的“溺爱”也难辞其咎。一些地方政府的身影在整个光伏产业的兴衰过程中不断晃动,不但一手将这个行业捧大,给予该产业各种特殊的政策优惠,而且在其产能过剩时又没能及时合理引导,还在不断提供各种支持。

  对于那些纳税大户,一些地方政府总是呵护有加,有时难免掩盖了企业的缺点,滋长了企业的娇情。一些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有时如“烈火烹油”,这正是当初中国光伏产业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截至2011年,我国光伏企业从2008年不足百家发展到400多家,按照全球的装机产能,即使加上国内的那部分,再把全球的光伏电池的需求量都包揽下来,连三分之一产能也消化不了。2011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产能严重过剩。这种过剩,既是市场性过剩,又是体制性过剩。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产能过剩外,我国工业产能的过快扩张还与投资体制转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资冲动以及以GDP为驱动力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密切相关。

  如果不加节制,不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体制改革,而总是由政府干预企业发展,尚德危局就不会是个案。

  除了银行和地方政府,媒体似乎也应反思。多年来,一些媒体的“造神运动”将施正荣送上了神坛。“过去媒体确实把他捧得太高了。某种程度上,施正荣是被‘捧杀’的。”一家光伏企业的老总在谈到施正荣被媒体神化时唏嘘不已。

  只有各方都能从尚德的教训中悟出点道理,理性善待光伏等朝阳产业乃至中国制造业,中国实体经济才会有真正强大的一天。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