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门票免费”还须遵循市场之道


作者:宣华华    时间:2012-12-11





“风景名胜区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门票免费,回归公益性,这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日前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说。


  近年随着“黄金周”制度的推行,旅游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旅游出行已成为一大消费热点。然而,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景区门票,也越来越受人诟病。如今,主管部门提出风景名胜区“门票免费”的长远目标,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应当指出的是,真想把这件好事扎扎实实办下去,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之外,更多的还须探寻市场之道。


  很现实的问题是,风景名胜区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正常的维护和运营,乃至进一步的保护性开发。假如寄希望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撑,恐怕对于大多数仍将受限于“吃饭财政”的地方来说,都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最终只能借助“市场之手”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门票免费”的长远目标。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把市场力量与公益责任进行有机对接。


  在这方面,杭州西湖是国内迄今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众所周知,西湖景区的主体是免费对外开放,由当地政府负责日常的维护运营,其所需资金则来源于西湖景区带动周边各类服务业所产生的税收,这早已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成熟模式。应当意识到,“西湖模式”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当地政府正确地运用了市场规律,结合实情,因势利导,实现了良性循环。


  当然,“西湖模式”的成功也有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并不能简单复制。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西湖模式”中能看出,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正是努力运用市场规律。比较而言,国内一些仅仅依靠高票价维系的风景名胜区,或者是一味地强化地方政府的主导,或者是把景区承包给某个私人老板了之,并没有真正运用好市场规律,未能在更深层次上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实,在“门票免费”与地方收入、公益性之间,一定还有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地方政府,要真正解放思想,尤其要放弃一些部门的私利,才可能拥有“免费的智慧”,并最终创造“多赢”格局。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