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运用世界文化两弹一星可创150万亿元


作者:田求实    时间:2012-11-01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即将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国民经济科学转道质变腾飞关键之际,“世界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高端会议”与“世界文化创新暨世界文化两弹一星高端会议”在“新世界文化中心”北京召开。

  “世界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高端会议”认为,北京科学家“拯救世界50年万里行”创立的“世界文化两弹一星”是世界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总纲领;“世界文化创新暨世界文化两弹一星高端会议”认为,“世界文化两弹一星”,它是把人类从旧世界文化孪生的以资本为轴心不可持续发展资本时代悲惨世界,科学引领到新世界文化诞生的以生命创造力为轴心可持续发展生命时代和谐盛世的总蓝图。

  会议认为,自古华山一条道,今日世界必行之。旧世界文化使世界各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百年来,全球各国增印了上百万亿美元注水钞票,使当年能购买一头牛的货币量,今天仅能购买一条牛尾巴,由此使许多国家已经走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崩溃绝境。

  基于此因,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决定运用“世界文化两弹一星”构建新兴“世界财富释放产业化航母经济体与社会体”,把“人类生命创造力、世界财富增长力、全球联合劳动聚合力”从资本时代10%释放值科学提升到生命时代90%释放值,实现世界财富释放“一变九”即财富增值九倍,科学引领人类迈入以生命创造力为轴心可持续发展高度文明生命时代和谐盛世。

  世界文化两弹一星之父田治华发表了《运用世界文化两弹一星成功转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中国十八大怎样做五年结束发展中国家百年历史战略布局》的主题报告,使与会者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强烈共鸣。

  田治华指出:党的十八大将是中国定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定量转变发展方式、定量保护生态环境,以此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科学转道质变腾飞的总动员、总转变、总行动誓师大会。科学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锋,“世界文化两弹一星”是实现科学转道质变腾飞的法宝,中国全体所有者、管理者、生产者则是十八大战略举措形成与实施的主力军。

  中国运用“世界文化两弹一星”,可在能源基础材料总量消耗基本不变条件下,通过把中国所有者、管理者、生产者三大创造主体的“生命创造力”、“财富增长力”、“联合劳动聚合力”三力释放值从目前仅有10%科学质变释放到90%以上即“一变九”大释放,五年必将科学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期待60多年的新型现代化九大宏伟目标:

  第一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经济总量GDP从目前约49万亿元,科学转道质变释放到180万亿元以上,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就业;

  第二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国民收入从目前约18万亿元,科学转道质变释放到150万亿元以上,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安居;

  第三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从目前约10万亿元,科学转道质变释放到30万亿元以上,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脱贫;

  第四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人均经济量GDP从目前约36,000元,科学转道质变释放到132,000元,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保值;

  第五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从目前13,800元,科学转道质变释放到125,300元以上,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无债;

  第六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人均经济量GDP从世界排名94位,科学转道质变释放到30位之内,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富裕;

  第七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从“1个高碳化中国——国民收入仅有18万亿元”,科学转道质变释放成为“9个低碳化中国——国民收入增加150万亿元”,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环保;

  第八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的国家地位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行列,科学转道质变腾飞到“生命创造力释放型现代化强国”行列,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尊严;

  第九个宏伟目标:成功将中国在国际率先结束通胀、结束失业、结束贫困、结束污染、结束犯罪、结束震荡等不可持续发展矛盾,实现中国全民产业化终身和谐。

  人类科学转道质变腾飞需要新文化、新科学、新产业一系列完整的系统工程科学准备。卡尔·马克思在1883年去世前指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遵循的社会活动,谁能“二十年如一日”的去把它寻找并揭示出来,谁就能获得“一日等于过去二十年”的科学成就。田治华先生带领北京科学家团队整整奋斗50年,终于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定律、法则的揭示者!终于成为新世界文化三大成果“世界文化两弹一星”的创立者!终于成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生命价值最大化释放的引领者!(作者:田求实)

来源:中国经济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