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能否接棒中国制造


时间:2012-10-31





“中国制造”近年来优势不再,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北京等地的重要举措,而“中国服务”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其能否接棒“中国制造”?突破口又在哪儿?


服务业地位日益凸显


今年以来,国外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着从卖资源、卖产品向卖服务、卖文化的转型。在这种形势下,服务业地位日益凸显。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服务业比重有望超过45%,而北京等地的服务业比重更高。


“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需要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增长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说,“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其经济表现就是从制造业主导发展到服务业主导,“中国制造”创造了一个世界工厂,“中国服务”的目标则是创造一流发展环境。”


以北京为例,经过奥运经济的辉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今天的北京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单纯追求增速,而是主动调控,更加注重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告别“房车”引擎后,北京正积极发展信息、商务、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等生活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北京市旅游总收入3216.2亿元,同比增长16.2%。


在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看来,“中国服务”应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将价值链从单纯的生产环节继续向前和向后延伸,最大限度地获取商品贸易的增值性收益;二是通过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塑造中国服务业的优良品牌,构造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瓶颈待突破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旅游业是打造“中国服务”品牌的突破口。他们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包含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的综合性产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超过100个。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旅游业已经完成“赶”的阶段,下一步将进入“超”的阶段。从旅游设施等硬件看,中国并不落后,真正有差距的是软件,核心就是服务。


以旅游业为突破口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外旅游企业已经创造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文化模式,中国企业可学习借鉴,创造出本土模式。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很多服务人员是因为无法进入“更好”的行业才无奈选择服务业,自认为低人一等。但在国外,服务者和被服务者认为彼此居于平等地位,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没有什么身份高低不同。因此,让提供服务的人更有尊严,是“中国服务”的追求。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认为,在国外,很多服务员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但在国内,优秀服务人员流失率非常高,除非能将他们提拔到经理等管理职位。除了观念上的原因,收入过低是造成服务人员经常青黄不接的重要因素。 ——摘自《国际金融报》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