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重启不应只有掌声


时间:2012-06-25





  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后,核电重回人们视野,而这次似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听取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汇报,讨论并原则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业内人士称,《规划》的通过,意味核电重启只差临门一脚。


  不可否认,《规划》的通过,表明我国政府对核电发展30年来设计、建造、运行以及管理经验给予充分肯定,表现出对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表明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核电安全。


  按照惯例,鲜花、掌声也必然伴随核电重启飘然而至,新的开端自然可喜可贺。然而,一年前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却也在时时提醒人们:发展核电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是人类用来解决能源需求的帮手,也可能是给人类制造灾难的帮凶。面对核电重启要保持十分的理性,不能也不应只有掌声。


  实际上,在日本核事故后,我国进行的核设施安全检查中,就发现不少问题,包括个别核电厂的防洪能力不满足新的要求,个别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抗震能力未达到新的标准,部分核电厂未制定实施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规程,海啸问题评估和应对基础比较薄弱等。


  眼下,尽管核电重启在即,社会公众的恐核情绪其实并没有完全消除,增加社会认知,还有待于核安全技术取得更大突破。更应注意的是,我国发展核电只能说是起步阶段,核电运行记录只不过是全世界运行堆年的1%,还谈不上鹤立鸡群。而核电站是技术复杂、安全要求很高的高科技、大规模基建项目,在这方面,我国是后来者,国产技术、设备和部件经受的考验不够多。


  由此,核电重启,除了掌声,我们更希望看到来自各方的种种拷问。事实上,近年来,学界和民间关于核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拷问也确实没有停止过。诸如我们的核电发展是否过快;核能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长远发展目标是否能提供有力支持;核燃料贫乏问题如何解决;关于内陆建核电的不同声音;更为安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能否成为主流,等等。


  拷问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必须看到,核电与水电、火电相比,安全因素至关重要。因此,让公众知情,依科学决策,是人们对核电项目审批重启,乃至核电在我国命运的普遍态度。毕竟,核电项目的取舍,说到底是科学的事、公众的事。拷问是一种推动,公众的不断拷问,会推动核电向更安全、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迈进。


  拷问与鲜花和掌声相比,是一剂苦口良药,是过热头脑之上的一盆冷水。拷问的效果是掌声所不能达到的,当种种拷问被一一破解之时,也是我们彻底驾驭核能之日。

来源:中电新闻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