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挡民营企业的“玻璃门”该打破了


作者:王琼杰    时间:2012-03-20





  “一提到重点领域改革,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行业垄断。”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民营经济面临诸多的“玻璃门”、“弹簧门”限制,生存发展环境不佳表示出了不满。他们认为,当前我国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力度不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尤其是行业垄断还没有看到被打破的迹象。


  事实上,垄断行业早就深受国人诟病。掌握着大量优势资源的国有企业把持着众多关键行业的同时,仅贡献了5%左右的利润,实在令人汗颜。尤其是因行业垄断、资源高度集中而造成的“逢改必涨、逢听必涨”等侵害社会公众利益事件,更是令人对垄断充满了质疑。


  近年来,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改革,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36条”就明确提出打破垄断。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对鼓励民间资本做了非常大的政策突破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有制经济新36条)等一系列措施,试图打破垄断格局。


  然而,这似乎不仅没有影响和动摇到垄断行业的“一家独大”的格局,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垄断还在继续蔓延扩大。2009年以来,在铁路、能源、金融领域中,“国进民退”的现象均比较突出。就社会公众比较关心的能源行业来说,石油、电力的垄断地位未见松动,煤炭的垄断格局亦在逐渐形成。一些民营经济甚至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在当地“土政策”的挤压下,正在逐步退出,几大国有重点煤炭骨干企业支撑地方煤炭市场的状况在几个产煤大省已成为定局。


  “我国的国有企业比重曾有过下降趋势,而近几年来却不断上升,这不是好现象,是改革迟缓的一种表现。”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院袁钢明表示。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随处可见,对我国带来的危害与消极影响正在持续加剧。”谈到垄断造成的危害时,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安徽省主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刘光复说,一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成本和价格高。我国相对电价是发达国家的4.52倍,宽带上网平均速率是全球的71位,而网络接入费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倍到四倍。二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垄断行业员工人数占全国总员工的8%,收入却占全国员工总收入的55%~60%,人均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多是垄断行业。三是影响经济均衡发展。垄断企业享受了政策、资源带来的高额利润,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遏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阻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四是滋生寻租和腐败土壤。垄断利用和行政权力的结合,导致了极强的行政性垄断,必然为权力寻租提供温床。


  “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我国垄断行业改革推进缓慢,垄断造成的各种弊端尚未得到改观。”刘光复表示。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