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需要激情更离不开“工匠精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周小丽    时间:2017-04-11





  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双创”应运而生。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与抓手。


  随着“双创”浪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热衷于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年轻人踏上了“创客”之路。但创客不仅仅需要创新思想的活跃,更需要“工匠精神”的专注,才可以将头脑中的创意一步步变成现实。“工匠精神”指向的是凡事追求极致,在此过程中需要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最新的成果。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企业家身上都能寻找到这种“工匠精神”。


  我们都说瑞士手表是精密机械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典范,当今瑞士制表界大师菲利普·杜佛就做到了极致。他说:“对我而言,做表必须这样,机芯、表盘、表壳甚至每一个螺丝和凹槽都必须是我用一双手亲自打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哪怕它隐藏在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哪个角落。机器是做不出来这种感觉的。”从15岁到60岁,他一共做了165块表。中国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匠文化”传统,留下了都江堰、故宫等享誉中外的宏伟工程。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产品竞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低价、低质,不仅难以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也不利于行业进步和技术创新。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此为原因之一。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正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手段,而是打磨出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事情和生产产品精细雕琢的精神,“工匠精神”也是当前我国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坚实桥梁。很多行业虽然不需像工匠一样对产品精雕细琢,但创业者需要不断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却是不变的。


  细看许多创业成功案例,有的规模不大,但是做得有声有色。细分析,这种成功不外乎具有精于产品、不断创新、优于服务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创客不仅需要创业激情与创新思维,更要牢固树立“大国工匠精神”。只有求真务实,从细处出发,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创新创业的强大驱动力。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知识产权等法规,建立更多创新试错机制,让创新者敢于创新、创得起新。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工匠精神”是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供给侧强调的是新供给、新产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而中国智造的灵魂正是“工匠精神”。
    2020-10-08
  • 支持创新创业不只是为了就业

    支持创新创业不只是为了就业

    从整体的实际效果来看,“双创”蓬勃兴起,催生了众多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017-10-13
  • 以创新促创业 让更多梦想照进现实

    以创新促创业 让更多梦想照进现实

    近日,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人数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接近翻了一番。
    2017-11-10
  • 莫让科研人员困在创业“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无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管理权改革不断深化,还是为科研人员“减负”政策日益细化,都是重视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效应的结果。
    2019-04-2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