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方盲目贴牌“一带一路”


作者:龚震    时间:2015-02-15





作为我国重大战略之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或将改变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与战略格局。但“一带一路”的具体实施也面临着沿路国家市场规模狭小、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欠佳、合作诚意摇摆等诸多问题。

目前,“一带一路”出现一种高热现象。很多地方的“两会”都在聚焦“一带一路”,希望把这一国际合作的美丽梦想拉进自己的发展现实里。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省(区、市)贴上了“一带一路”的标签。“一带一路”是个国际合作架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一带一路”将赋予对外开放新的涵义。中央对于“一带一路”的考量和地方对于“一带一路”的需求是不同的。地方政府更多地盼望通过“一带一路”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但这种“一窝蜂”地发展模式与中央政府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考虑显然是有偏差的,值得警惕。

“一带一路”需要中央政府和周边国家、沿线国家一个个去谈合作,找到双方共同的兴奋点,谋求共识。在“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很多人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解决我国诸多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能“一厢情愿”,沿路国家是否乐意接受才是关键。

目前中国商品在中亚国家市场上的份额已趋饱和,而当地也有人认为中国把他们当成了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这种负面情绪对“一带一路”的推进极为不利。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必须转变国内“诸侯经济”现状,大国是要带动别人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别国出口商品。就中亚国家工业化水平极端落后的现状看,中国应多考虑投资的问题。但是,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地方企业经验和能力不足,企业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带一路”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中期目标是将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向自由贸易区推进,最终建成覆盖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群。而作为地方政府,与其炒作发展概念,不如脚踏实地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它将是所有后续构想的基础,尔后才有可能把本区域发展战略同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接起来。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所惊叹,但“一带一路”合作涉及多方,政府体制、办事效率、社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若以国内拼命三郎的方式去做国际合作,以过快节奏拖着合作伙伴走,效果必定不好。“一带一路”也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注意与合作伙伴步调一致,不要仓促行事。比如,在机制设计和具体操作上应尽量淡化单边色彩、重视调动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统一的原则和条件等。只有寻找适合各自扮演的角色,各尽所长,才能有结成命运共同体的一致意愿。

另外,“一带一路”地方战略对国家战略不应形成干扰。“一带一路”需要整体发展与推进,而非“诸侯”之间争抢先机与优惠。地方无序竞争,甚至会造成我国整体发展优势与推动力量的对冲。不利于品牌形象打造和大国形象树立。(龚震)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