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下,倡导中国装备更多地“走出去”是必要的,也顺应了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需要新的“增量”,传统型产业的发展已饱受国家资源环境的制约,一些行业产业尤其是部分装备制造业已呈“过剩”状态,这都需要通过“走出去”释放活力、盘活资源,找到新的市场、生存的“土壤”和突破口;国际上,部分国家需要中国这样的基础产业支持,需要中国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输入,这无疑给中国装备和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战略契机。
但是,中国装备要想更好地“走出去”,仍有“三点期待”值得解读。其一,一定要将中央好政策“用好、用活、用实”。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以钢铁、有色、轻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等成套设备出口,支持企业采取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完善支持政策,用好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境外投资监管,防止恶性竞争”等六项扶持政策,有利于“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更好地发挥优势和长处,直接提升“走出去”的中国装备的竞争水平。中国装备要紧紧把握机遇,最大限度运用好金融、技术、用工、融资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扶持,要善于将政策的效果最大化。
其二,一定要打好竞争仗。政策有了,接下来可能更多的是考验“走出去”的中国装备的竞争力了。能不能“走出去”、走得更好更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企业要善于打硬仗、打翻身仗。要尽快提升整体竞争水平,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水平,适应国际市场考验、学会国际市场规则、主动接受国际市场和新兴技术的冲击、运用好产业资源优势、善于掌握专利的武器等等,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体而言,要学会和善于运用新兴竞争模式,譬如:用好呈兴盛之势的B2B、B2C、C2C、O2O等业务模式,借助好互联网,走出当年“丝绸之路”的新精彩;又譬如:可以充分考虑实施“境外电商+小型仓库”、“研发机构+销售及售后服务”以及“本土化,白人+黄人组”模式,形式或多种多样,终极目的是“走出去”、“走得赢”。
其三,一定要“走”出中国“名片”。让“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成为“中国品牌”,要有国家荣誉感、公众责任感。“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是代表着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个体行为,因此,“走出去”的中国装备要坚守质量、诚信,坚守为商之德,坚守信誉与品牌价值,在获得多赢之时,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让“走出去”的中国装备成为沟通世界、沟通有无的桥梁。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