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双十一”别只盯着成交量


作者:毛建国    时间:2014-11-17





  “几百亿元你贡献了多少?”“亲,你的双手还在吗?”11月12日这一天,很多人这样相互调侃着。一年一度“双11”进入第6个年头,天猫的数据显示,当天24时,天猫的交易总额为571.12亿元。除天猫外,包括苏宁易购、亚马逊、1号店等多家电商也轻而易举完成亿元交易额(据11月12日《新快报》报道)。

  网上有两条与“双11”相关的新闻,被刻意编排到一起。其中一个是“马云笑了”,对应的是天猫漂亮的成交量;还有一个则是“网友怒了”,对应着成交量背后出现的各种问题。

  单以成交量看,“双11”是成功的。就目前的态势来看,如果以成交量来评价,“双11”还会继续红火下去。“双11”的成交量来之不易,如果电商们不推出一系列创造性举措,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消费时点。

  几乎在每年的黄金周之后,舆论都要提醒一下:盘点不要只算经济账,还要多问游客的感受感知。同样,评价“双11”起码有两个标尺,一个是成交量,一个是网友的满意度。就成交量来看,“双11”显然是成功的;就网友满意度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

  今年“双11”之前,新华社就曾经报道过“狂欢节背后的暗流:商铺信用评价被造假和买卖”。报道中说,网购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会参考售卖店铺的信用评级。那些好评多、“星级”高的商家,无疑会聚集更高的人气,签下更多的订单。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一些“好评成绩单”是假的,甚至本身就是一桩买卖。据了解,仅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就达800万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在“双11”之前,尽管各电商平台三令五申严禁虚假折扣,但“先涨后降”、虚抬专柜价现象依然存在。据《新京报》11月12日报道,多款商品在节前提高了“原价”,甚至有的商品根本从未按照所谓“原价”出售过。其中一款60元的围巾,涨到900元再打折出售。与此同时,货源不足——挑一星期“一秒没货”;订金不退——“提前购”带来新烦恼,诸如此类的问题屡屡给人添堵。如果再加上随后出现的慢递、不递现象,相对于“马云笑了”,“网友怒了”并非无稽之谈。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当成主流,但问题确实存在。指出“双11”的问题,是希望电商们能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双11”的辉煌延续下去,让网购产业发展得更好。

  盘点“双11”别只盯着成交量。如何解决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摆在电商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像当初创业一样,拿出最大的决心、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智慧,问题并不难解决。就怕电商们忙着数钱,只顾自己“偷着乐”,忘了一些网友在“一边怒”。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