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伪命题


时间:2014-09-04





  关于“产能过剩”的呼声,已经持续了多年,“产能过剩”也俨然成为经济领域内的热门词汇。

  7月18日,工信部公布了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刚过一个月,8月18日,工信部又公布了今年第二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查看名单,两批均涉及炼钢、铁合金、铜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十余个行业。

  按照国际上衡量较正常市场竞争的标准,产能利用率应该超过80%~85%的幅度,而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目前只在70%~75%区间,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

  从这组数据统计的角度而言,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的确真实存在。但透过数据,我们又必须更深入地探讨,导致“过剩”的原因是什么?“产能过剩”是全行业的“过剩”,抑或是部分企业的“过剩”,是行业中所有产品的“过剩”?抑或是落后技术的“过剩”?是暂时的“过剩”,抑或是在可预测的时期内会维持“过剩”的状况?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都把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作为市场发育和运行的目标。在买方市场中,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卖者之间展开竞争,一方面可以使买方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需要的商品,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卖方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因此,有限的买方市场比卖方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而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之下,适度的过剩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恰恰由于买方市场的有限存在,决定了供求关系和价格长期运动的方向,如果产能严重过剩,从长远来说,供求关系一定会调节生产和价格的下降,最后实现平衡。

  但是,“产能过剩”的论调已经持续了若干年,这一局面依然维持不变,恰恰在于,卖方依然有利可图,未到停止生产、退出市场的境地。以钢铁行业为例,从2005年开始,产能过剩之说就不绝于耳。但是,有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获得的毛利润平均高达15%~20%。

  市场逐利性的特点,必然需要宏观调控来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过,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存在强烈的投资偏好和投资冲动,并往往会以土地和税收的优惠来吸引投资,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和投资主体放弃了市场规律,过度追求投资。因此,也有观点认为,“产能过剩”在中国的出现,恰恰是“宏观调控”惹的祸。

  另一方面,在一些行业产能连年攀升之时,其进口总量却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一边是持续的过剩,一边却是持续的进口,恰恰说明,即便是号称产能过剩的行业,产业格局也并不合理:在优质产能不足的同时,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却依然有存在的空间。这在国家大力治污的背景下成为一大阻碍因素。

  因此,称“产能过剩”是伪命题,或者只是“相对论”,并不为过。而无论是真命题抑或是伪命题,最重要的无疑是如何在这一命题上做文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行业回归市场,让企业回归市场,是基本的常识。也就是说,让需求去调节生产与价格,如果在没有扶持与优惠的状况下,企业因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被淘汰或兼并,那么破解“产能过剩”命题的目的便会达到。而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依然能生存并有利可图,则“产能过剩”的论调则会不攻而破。

  当然,出于治理污染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有形的手”依然需要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准入和退出的门槛,制定相应的控制排放的标准,把一部分技术落后、能耗巨大的企业淘汰出行业。

  从企业的生存现状则可以看到,部分企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供不应求”的状况也客观存在。过往,建材部品企业重营销、轻研发,同质化、低水平地进行恶性竞争,现在则是重视和深入研究客户需求,生产出更契合客户需求产品的时候了。哪家企业有这样的见识和魄力,则将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单就营销而言,拓展渠道也是当务之急。过去部品企业多走经销商渠道,营销手法聚焦于终端消费者,而在精装房、成品房比例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如何转换营销的思路,拓展房地产工程的渠道,也应当成为部品商们思考的问题。

  不盲从,保持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和思考,及时转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重技术,拓渠道,“产能过剩”将不再成为问题。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