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控,不容小觑


作者:郭宇廷    时间:2014-08-27





倘若评选年度热词,从去年开始风行的“互联网金融”,绝对有理由入围三甲。有人说,互联网金融是把“双刃剑”,在颠覆传统金融模式、提供“便利”下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不管怎样,互联网金融就这么迅猛地来了,让人刮目相看。7月中旬,央行召集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开会,就尚未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进行沟通交流。

从《指导意见》看得出,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轮廓被清晰勾勒出来。该文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发展原则、监管原则、监管重点以及监管合力。互联网金融做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其意义重大自不必说:让民间资本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流至实体经济,让市场多了一种投资选择。但在肯定其便捷性的同时,因为“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现状,让这个行业问题凸显,不能忽视它的潜在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及技术安全风险等。

“大潮初起,泥沙俱下”。对于任何金融市场而言,风险把控都是重中之重,互联网金融同样如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最关心的依旧是网络信用平台风险管理能力问题。且不提诈骗性质的网络信用平台,单是正常运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面临三大主要风险:一是由于投融资期限不匹配,导致投资者到期集中挤兑的流动性风险;二是由于借款人筛选不当,在发生借款人大面积违约时无法如约偿付投资者本息的信用风险;三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间大额相互借贷而导致的链式破产的系统性风险。

风险管理能力不透明,一方面增加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金融成本,另一方面也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混乱的风险管理模式导致投资者对该行业信任度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到了行业发展。

笔者看来,互联网金融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有评级监管来“保驾护航”。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起到的是“准监管”职责。在目前行业监管体系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各行业协会、监管机构、乃至互联网金融企业急需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发挥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换言之,就是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建立评价风险管理能力的行业标准,并对网络信用平台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级,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收集依然困难重重,全面、真实、有效还不能做到最完善,这就给相关的征信立法带来难度。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评级机构可以利用其对信用信息搜集和分析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经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跨平台信用问题解决方案,主要包括:针对借款人,建立行业征信系统;推广个人、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方法;针对信用平台,对平台风险管理能力评级,联合行业协会、监管机构制定风险管理标准;针对经纪类产品,对基金、保险公司主体评级,基金产品业绩评级,保险产品特色评级。

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分享和数据挖掘,目前国内对于信息数据的收集是个“难题”。加之互联网本身传播面宽、瞬时性快、虚拟性高、复杂性大等特点,风险往往事先不易察觉,一旦发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破坏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热潮下隐藏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尽可能从源头上把控。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