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垫底也无妨


时间:2014-08-01





近期各地上半年经济半年报出炉,就GDP增速来看,重庆以10.9%的增速一举夺魁,河北则以5.8%增速成为年中考试的“副班长”。

值得赞许的是,近年来,巴渝重镇励精图治的改革收效显著。双轮驱动,多点支撑,在拨开政治迷雾后,重庆经济发展俨然成为一种模式,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给予重庆的年中评语是:保持活力,稳扎稳打。

说完了排头兵,重点想谈谈GDP垫底的河北。其实,河北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应该是意料之中。对地方领导而言,看到同班同学在前排领奖,自己却在队尾尴尬而立,或许多少有些落寞,甚至是脸面无光。

不过,在此笔者想说的是,此次年中大考,河北GDP增速垫底也无妨。

首先,以GDP增速论英雄不符合当前的政绩观。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改善民生,而非追求单纯的GDP增长,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实践证明,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唯GDP政绩观已经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地方的民生福祉,可以说,GDP与人们的幸福指数有重要关系,但却没有必然联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数字经济不再只是干部考核的重点,必须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完善考核评估内容和规范,摒弃片面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政绩观。事实上,虽然人们的“幸福”与住房、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息息相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居民的主观感受在当前考核系统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幸福感”。因此,宜居环境、持续发展、公平正义、人权尊严等执政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政绩考核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在这种大环境下,垫底的GDP增速,不能说明是为政的失败。

其次,GDP增速垫底是转型改革中暂时的阵痛。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研究表明,国内GDP的增长,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长此以往,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增长无异于慢性自杀。近年来,这种恶性循环所造成的隐秘成本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掣肘,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频发的天怒人怨已经为传统经济模式敲响了丧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不可否认,多年来依靠粗放式发展,河北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让河北经济饱受诟病,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打造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加之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的促成,迫使河北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颠覆传统,断臂求生。可以说河北的经济转型是“华山一条路”,虽艰难却也别无选择,只能持之以恒。狠下心来,大刀阔斧,调整工业结构。当传统钢铁、水泥、化工等支柱产业遭遇严冬,GDP增速一落千丈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过,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河北省GDP增速骤降是大势所趋,环保工作是河北省当前的主要经济工作,地方政府不会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考核标准。但是,这只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阵痛,也是断臂求生的必经之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各方合作也渐趋深入,未来河北经济发展仍充满希望。

最后,GDP增速垫底中不乏亮点。统计显示,与一季度GDP增速相比,21个省份的上半年GDP增速出现回升,4个省份出现回落。在增速回升的省份中,河北的回升幅度最大,其上半年增速较一季度回升了1.6个百分点,而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天津的GDP则回落了0.3个百分点。当然此对比并非五十步笑百步,而是应该看到,在同样的大环境下,河北经济发展已经在阵痛中复苏,甚至有强势反弹之势。相对于既定增长目标,虽然压力犹存,但对于河北而言,如果在改革中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合理吸收消化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成果,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旦度过阵痛期,GDP增速不但会稳步回升,更重要的是,自身GDP含金量也将大幅度提高,长远来看,这对地方经济的调整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如果一味地“硬发展”,就会欠合理。垫底的河北GDP增速,不是无间道,更不是膏肓之疾,只要淡定视之,冷静思考,循序渐进,相信很快便能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李迎宾)

来源:中国贸易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