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化工园成为新污染源


作者:冯新    时间:2014-07-0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曾经和城市交错生长的传统工业企业正在陆续退出。在很多城市,随着“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产业集中”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中厂”或迁入化工园区,或异地安家,还有些出于市场、环境的因素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这并非故事的结局。由于急于大包大揽,相当数量的化工园区并没有实现事先承诺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但对项目不加选择,污染治理设施也长期不能到位,更谈不上环境管理能力的提升。这就使得原本集约治污的化工园区反而成了“一边建设、一边污染”的藏污纳垢之地,形成了企业集中、污染也集中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还严重阻碍了化工园区的健康发展。

  化工园区不应该只是一个“筐”,什么企业都往里装。为保证化工园区的健康发展,对进区项目要优中选优,抬高化工项目准入门槛,杜绝高污染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特别是对环境有风险的企业、污染重的剧毒产品以及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的产品必须坚决拒绝。“退二进三”的企业也绝不是原样移位,而必须借助搬迁抓住发展契机,促进设备更新换代,达到进园门槛,进行工艺优化才可获准。要知道,国家之所以花那么大的气力让“城中厂”搬迁,就是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难道我们还要重走老路,重新品尝因环境污染造成的苦痛吗?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将治理污染提高到和反贫困战役同样的高度。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化工企业不可怕,环境风险也不是洪水猛兽。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是个范例:化工产业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1/3,拥有全球最大的炼油中心、全球最大的石化中心、全球最大的石油精炼中心。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化工产业在新加坡发展几十年,新加坡的各项环保指标依旧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标准,这说明化工产业是可以与蓝天碧海并存的。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稳步推进化工园区建设,就一定能实现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