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改革不能只靠行政划拨


作者:张勇    时间:2014-06-23





  6月初,上海决定将最大的金融国资控股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际集团)下属6家绝对控股企业的股权,划拨至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名下,随着这部分价值百亿资产的划转,国际集团也距离市政府预期中的国资流动平台更近了一步。

  从去年年底上海在全国地方国资系统中率先推出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二十条”开始,沪上大型国企之间的合并重组就频繁出现,动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也让外界对此次上海国资改革的前景抱有极大期待。

  目前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动作层面,上海均为这一轮国资改革最活跃的城市。此起彼伏的重组大潮拥有明晰的方向,那就是通过以管资本为主的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同时组建公开透明的国有资产流动平台。

  方向得到了各界的共识,但综观上海半年来的国资改革过程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合并重组都是在行政捏合之下完成,政府意志甚至主导了目前的国资改革细节。

  无法想象的是,如果将资产达到百亿规模的6家企业放到市场上去让潜在各方竞买,那会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但在上海,一次行政命令式的划拨,股权转让一夜之间就完成了。

  按照国资改革分类监管的要求,国际集团被确定为未来的国有资产流动平台,这要求这家曾经拥有多家控股企业的集团面临对下属企业控股权的出让,以行政手段显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

  同时,另一家未来的国资流动平台也遭遇同样的命运: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在近期也将被划走数家控股企业的股权。

  短短数月,国资改革设想中的两大国有资产流动平台就雏形显现,效率惊人。然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高效是否真能带来最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上海这一轮国资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起上海的“淡马锡”,而淡马锡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市场化的运作,现在上海用行政命令来建立市场化的平台,这个逻辑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若干个资产的合并整合是否合适以及如何重整究竟应该由政府来负责还是让市场去决定?在这一系列的行政划拨以及行政化整合过程中,政府如何科学决策?事实上,这些问题即使是在重组的企业内部,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

  决策错了怎么办?“你要敢死,我就敢埋!”在这样一轮力度超前的行政化大整合浪潮面前,会有多少企业的负责人有魄力去反对和抵制实在难说,甚至在这过程中难免出现破罐破摔。

  在这样的划拨过程中,被“瘦身”的企业自然会有些失意,但获得更多资产的公司也不见得欢欣鼓舞,按照现有国资监管要求,对国企高管的考核也是有各类指标的,增加的资产必然会带来新增的考核指标。

  因此,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市场化的手段出现在国资改革的过程中,在地方国资改革大潮中排在全国前列的上海,也应该在建立自己淡马锡的同时,更多地学习淡马锡的精神。(张勇)

来源:经济观察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