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有助于减杠杆


时间:2014-03-12





  什么都得算算账,过剩产能也不例外。

  都说过剩产能占用了大量资金,沉淀了银行信贷,影响了货币流速,增加了中国经济负债率(杠杆率),这是真的吗?

  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用一个生动故事佐证了这一点。

  2005年曹德旺在海南投资11亿元兴建了两条玻璃生产线。2008年金融危机,因为不看好建筑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曹德旺关闭了这两条生产线,为此损失了6亿元。

  2009年,一家大型央企自认为用非常便宜的价格——5亿元购买了曹德旺的两条生产线。随后,这家央企又陆续投入20多亿元,总计花费30多亿元去改造这个工厂。

  一个已经亏了6亿元的生产线,民企自己都不看好,却被如获至宝的央企接手,央企比民企更高明?当然不是。

  民企不看好,是因为算算账,亏不起,再不割肉,要亏大了,对曹德旺来说,两条生产线就是“烫手山芋”;央企很看好,也是因为算算账,没问题,5亿元买两条生产线,捡了个大便宜,投入的钱,央企不操心,有的是追着给贷款的银行。

  于是,本来关闭了就无需再增加任何投入的生产线,结果到了央企手里,先是一笔购买费,5亿元,接着是不断地砸钱,不断扩充产能,最后,连本带息将负债规模滚雪球般地做到了30亿元以上。

  这家央企面临怎样的市场现实?

  全国大约有35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按照一条线20万吨的产量来计算,一年生产7000万吨玻璃。扣除工业用的玻璃,剩下6000万吨。一吨玻璃80平方米,一平方米48元。中国建筑面积这么大,需要这么大的量?

  看起来,这两条生产线的收入状态很不妙。没有收入,银行砸进去的钱就还不了。还不了也就算了,可这些生产线要维持正常运转,还需要继续投入,银行怎么办?给,还是不给?给,钱继续打水漂,而且企业的负债规模会越滚越大;不给,一笔巨大的呆坏账,马上会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考核那么严,跟费用和奖金挂钩那么紧,谁吃得消?

  于是人们看到,虽说不少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但银行的信贷却从来没停。不仅没停,随着企业本息规模越滚越大,银行给予的、用于后移风险的借新还旧贷款也越来越多,以致中国经济杠杆率不断攀升。

  这些本可以投放到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用于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宝贵信贷资源,如今因为产能过剩,被沉淀在那些僵尸企业的库存中,变成了不停地“吃钱”的生产线,或者一堆堆卖不出去的钢材、水泥、玻璃……

  曹德旺所举的央企绝非孤例。银行砸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金,也绝非30亿元。这是一个僵局。这个僵局不仅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影响到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至于尽管央行屡屡表示,“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较为适度”,但人们看到,每到月末、季末和节假日等重要时点,家家银行都会大呼钱紧。

  如此看来,化解过剩产能,非常紧迫。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去库存的需要,也是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以及中国经济“减杠杆”的需要。只有当过剩产能被逐步关停并转,僵尸企业才能停止无休止的借新还旧,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负债率脚步才会停止,中国经济“减杠杆”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金融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