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需要决心,还需要耐心


时间:2014-02-26





近日,我国多地遭遇严重雾和霾天气。从去年底以来,每一次大范围空气污染天气,都会带来全国性的心理震撼,微博、微信里怨声载道,各种“调侃”不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纷纷行动起来。国务院去年9 月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市和河北省都出台了更详细的措施,辽宁省环保部门此前还对沈阳、大连等地开出罚单。其实,治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要让蓝天重现,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耐心。

治霾绝不能仅靠政府的单打独斗,它注定是我国全社会的共同战斗。1952 年12 月5 日至10 日,英国首都伦敦发生著名的“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水陆交通几近瘫痪。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耗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同样经过50 年左右的时间,才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历程表明,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大气污染形势,充分认识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低估现实形势的严峻程度: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机动车、重化工业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可以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近20 年内集中出现。近几十年来,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粗放的发展方式下,环境问题累积下来,并呈现出集中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更加复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治理自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环境治理必然需要消耗更多时间和物质资源,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把大气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落实和稳定下来。在这场持久战中,公众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的治理不仅关于政府的努力,而是每一个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公民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拒放烟花、自调室温、宣传环保知识……这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帮助降低污染物的总体排放量。政府、企业和公众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法律法规为治污和保护的利剑,使大气环境保护概念根植于心,使节能减排成为一种常态,才能使蓝天及早重现。(张玮鸥)

来源:中国气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