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工业告别“野蛮成长”


时间:2014-02-24





  2月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召开的“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该院副院长李扬说,产能过剩已经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癌症”。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过程中的美丽和伤痕,也浓缩了一个个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磕碰、冲击和纠结。作为这个“癌症”的重灾区之一,产能过剩已经成了有色金属工业大部分品种尤其是电解铝的魔咒,不但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部分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

  是谁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在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士的解释中,产能过剩的原因林林总总。但是撇开诸侯经济和其他宏观因素之外,具体到每一个企业,“野蛮”发展首当其冲。用纯粹的“商业精神”来决定发展思路,追逐短期利益而罔顾市场规律,这样简单的利润标尺只能将企业推向价格战、同质化和产能过剩的泥沼。

  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到大部分品种产能严重过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曾几何时,我们为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突破100万吨、200万吨举国欢呼,而今天,单单一个电解铝的产能已经达到2600万吨。最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调控”和“严禁”之声不绝于耳,但是产能的增长仍然有增无减,目前尚有800万吨以上产能在建。这种大干快上的“野蛮成长”,产业规模是上去了,产能过剩的魔咒也随之而来。当我们坐上世界有色金属大国交椅的时候,产能过剩却成了挥之不去的附骨之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是时候该告别这种“野蛮成长”的模式了,有色金属,别再让“过剩”撞伤了发展的腰!万事万物,物极必反。短短10年间,从鲜花满地到哀鸿遍野,电解铝到“电困铝”的转变充分演绎了产业狂飙突进背景下的满目伤痕。蜂拥而上的喧嚣过后,落寞是必然的结果。单纯的规模至上“一览众山小”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的需要,依靠一杆蛇矛、一声大喝,万军莫敢向前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汤圆撞上玫瑰,最多让中国传统的花灯增添几许西式的浪漫和忧伤;发展撞上过剩,却只能让企业收获无尽的苦涩和难以磨灭的伤痛。

  2006年,时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董明珠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企业要有敢于吃亏的“工业精神”,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多干实事、少说空话、长期作战,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的消费需求,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让企业行为对未来负责。在化解产能过剩、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这种敢于吃亏的“工业精神”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弘扬这种“工业精神”,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力量和智慧从单纯的产能扩张转移到创新领域,才能打破“产能过剩-价格低廉-压价竞销-贸易摩擦”的怪圈。

  告别“野蛮成长”,化解产能过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不仅是企业和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2013年岁末,国务院出台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商务部提出了加快产业资本“走出去”,推进“产能输出”战略,工信部也正在组织研究建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产业投资基金,提出了“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指导方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也正在积极部署推进扩大铝的应用。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渐落实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有理由相信,走出荒漠之后,迎接我们的将是一片醉人的绿洲。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