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光伏业发展核心动力


时间:2013-12-19





  “在经历了近年来的起伏之后,光伏产业正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而驱动创新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创新技术应用大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随着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应用的加快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保压力,创新驱动将使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更大,“将带动产业实现突飞猛进。”

  前沿研究尚有差距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困顿之后,光伏产业峰回路转,在今年已初露复苏迹象。石定寰预计,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10吉瓦。“之后几年也会以每年至少10吉瓦的速度增加。”国内市场的开启在拓展制造企业市场的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整合,促使企业加速科技创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专委会主任委员赵玉文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特别是硅片、晶硅电池和组件都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高的性价比。“这是我们光伏领域专家、企业等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还应看到,就技术而言,从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的市场,我们跟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据了解,包括上游的多晶硅材料、整个生产链中的原辅材料和设备制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经由之前的空白状态发展到适应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需要的水平,也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材料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但除了硅片、电池、组件以外,其他领域还和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而在电池研究领域,我国的前沿研究也略显滞后,实验室水平距国际水平还有不小距离。

  “这些都是我国光伏产业未来要努力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作为后盾,要保持光伏产业长期的国际竞争力是很难的。”赵玉文说。 

  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据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介绍,我国主要的光伏制造企业近年来在电池技术研发领域已有较大突破。“包括英利‘熊猫’系列的晶硅电池、尚德的 ‘冥王星’、晶澳的‘博赛’等产品实验室效率都超过了20%,产业化效率也能达到20%左右。”宋登元表示,这也与有关部委对光伏制造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相符。

  今年9月工信部出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提出,“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应满足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8%和20%”。而11月28日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规范条件的134家企业名单中,多晶硅制造企业只有11家。未入围企业如不想在产业整合的大潮中消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科技创新。

  然而,在专家们看来,实现光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亟须创新的不只有技术。

  “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也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赵玉文表示,我国在多晶硅制造的个别环节水平已经很高,但是整体性价比跟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技术上我们已经很接近,但体制上的原因使多晶硅产品成本与国外还有差距。国外的多晶硅制造企业都是作为化工产业的一个环节,而我们的多晶硅制造几乎全部是从原材料到多晶硅产品产出的自我封闭,缺乏精细的分工。”赵玉文表示,目前我国的多晶硅制造企业还没有能力独立参与全产业链的化  工生产,“而大型化工企业则对多晶硅制造显然还不怎么感兴趣。”

  政策须在实践中完善

  今年以来,国家为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与会专家建议对已出台的扶持政策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对光伏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以此为标准,我们发现,一些政策确实还有缺陷。”赵玉文表示,此前出台的标杆电价,经过测算,在东部地区收益率只有6%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则有1.6元左右。“这就对东部地区不太公平,收益率偏低,但东部恰恰是负荷中心。我们希望扶持政策能对全国各个地区都是公平的,这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这显然也代表了行业内不少人士的呼声。一些与会人士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希望政策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在逐步走出产业困局的泥潭之后,创新驱动显然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来源:中电新闻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