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球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01





  11月30日,风云二号H星和风云三号D星由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交付给中国气象局使用。
 
  “这两颗卫星凝结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交付使用后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象卫星的综合观测能力与应用服务能力。同时,作为全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中的成员,这两颗卫星将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说。
 
  两颗“新星”将向全球提供气象服务
 
  风云二号H星和风云三号D星将向全球提供气象服务,包括提供数据产品和技术支持。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介绍,风云二号H星于2018年6月5日发射,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收官之作。风云二号H星继承了风云二号系列卫星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的特点,定点于东经79°位置,与之前定点于东经86.5°的E星实现业务接替并往西布局,使得风云卫星在轨布局更好地覆盖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多高山、沙漠、海洋等无人区域,气象资料匮乏,自然灾害严重,灾害相对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且以气象灾害居多。同时,该区域也是影响我国天气系统的上游区域,风云二号H星对该区域进行观测并获取有效的气象观测数据,有助于提高影响我国的灾害天气系统的预报准确率,有助于当地防灾减灾。”魏彩英说。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介绍,风云三号D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星,于2017年11月15日成功发射。在轨测试结果表明,风云三号D星可满足大气探测、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等多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张鹏表示,风云三号D星的地面应用系统首次建成了由南北两极地面站加上国内4个地面站构成的全球数据获取站网,实现了两小时全球完整探测数据获取;其地理定位精度达到遥感仪器亚像元,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光谱定标精度优于百万分之二,大部分可见光通道辐射定标精度达到3%的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我国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定标最高水平。
 
  投入业务运行后,风云三号D星将与C星形成上、下午组网观测,与静止星形成高低轨配合,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有效支撑“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风云卫星已经服务93个国家和地区
 
  魏彩英介绍,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8颗在轨稳定运行,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均完成了升级换代,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为93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卫星应用之一就是数值预报模式应用。从1998年风云二号A星投入运行以来,风云卫星对西太平洋生成的497个台风进行严密监测,登陆或影响我国的211个台风无一漏网,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占比近70%,对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魏彩英说,风云气象卫星形成了近100种业务化定量产品,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2018年,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后,在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和‘玉兔’的过程中,越南、菲律宾3次申请启动应急保障机制,中国气象局及时启动风云卫星加密观测并提供产品,事后收到越南和菲律宾来函,对中国政府表示感谢。”魏彩英说。
 
  据介绍,今年4月2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时,可申请启动该机制。中国气象局会根据申请,调动值班的风云气象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5~6分钟一次的高频次区域观测,并将处理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提供给申请国家,为其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截至目前,老挝、缅甸、泰国、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等10个国家已正式申请成为该应急机制的用户。
 
  至2025年还将发射9颗气象卫星
 
  “根据国务院已经批复的风云卫星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还将发射9颗气象卫星。”张鹏说。
 
  张鹏介绍,我国还将发射的气象卫星可以实现每6小时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全覆盖(无缝隙)的资料,更好地支撑中长期天气预报;此外,还将搭载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微波湿度计和微波温度计等先进的洋面风场探测雷达,以及太阳辐射监测仪、太阳辐照度光谱仪和降水主动探测雷达等先进仪器,显著提高我国的强降水监测能力等。
 
  “目前风云卫星在观测上已经有了质的提高,风云三号卫星预计持续工作到2035年,风云四号卫星预计工作到2040年。”张鹏说。
 
  刚荣获“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卫星工程不仅是天上的事,真正用起来需要靠空间信息落地,风云卫星未来将开展应用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促进风云卫星在各领域更广泛的应用。(记者 袁于飞 通讯员 冯浩)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