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趋势仍存 部分城市楼市回暖加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7-07





重点城市新房、二手房成交环比连续两个月增长


分化趋势仍存 部分城市回暖加速


  随着5月份以来多城密集出台楼市支持政策,叠加全国层面的房贷利率迎来两次“下调”,楼市成交温和复苏。


  对于年内已数次出台楼市支持政策的东莞市来说,7月4日,东莞市住建局再发新政——《关于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东建〔2022〕7号)》(下称《通知》)。这一次,其涉及的政策“放松”内容瞄准了楼市调控核心手段之一的限购政策。


  据中指研究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年内至少已有超180城累计出台房地产市场支持政策近500次。其中,仅5月份、6月份,全国就分别有90城、85城出台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的调控政策合计近300次。可见近两个月楼市支持政策囊括的城市范围之广、频次之高。


  中指数据显示,5月份至6月份,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再从环比数据看,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已在5月份出现环比转增,且6月份环比继续增长。据初步统计,6月份,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幅在五成左右,同比降幅收窄至27%。


  二手房方面,据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其监测的50城二手房成交量亦在5月份、6月份出现环比连续增长,环比增幅分别为14%、25%。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个月新房、二手房销售数据的回暖,除了受各地密集出台的楼市支持政策影响外,一方面与5月份房贷利率“双降(5月15日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下调20个基点;5月20日央行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15个基点)”效果开始体现有关;另一方面,一些此前延迟的交易集中签约。


  “从目前已知的数据看,虽然6月份房地产市场销售端回暖趋势依旧,但总的来说,各地楼市分化趋势依然存在。因此,很难说房地产销售数据已经出现全国层面的拐点,目前更多还是部分城市的回暖加速。”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单就购房者置业信心来说,房地产政策调整仅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全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几家地产机构提供的楼市成交数据存在一定片面性,但某种程度来说,这大致也能“窥探”出楼市成交的趋势变化。


  对于国家统计局即将公布的6月份涉房数据,在王青看来,考虑到近期以房贷利率“双降”为标志的这一轮楼市政策调整力度较大,预计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降幅会有进一步收窄。若综合考虑销售情况、房价、投资及土地市场等整体情况来看,现在就说6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上行拐点的难度仍然较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楼市政策传导至市场尚需一定时间,而其反应顺序通常为楼市成交回暖、房价止跌、进而传导至投资端,最后是土地市场改善。


  展望下半年,中指研究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部分城市调控政策力度仍保持相对克制,未来政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短期来看,在房地产市场恢复稳定运行前,各地因城施策频次或将维持在较快节奏,供需两端政策均仍有空间。乐观情形下,预计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小幅增长,带动全年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在7%左右。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楼市调控进一步扩围:二线城市周边跟进

    3月23日,楼市调控又添三个城市。上午天津周边城市河北省沧州市宣布加入限购大军,下午四川省成都市宣布限购升级,二手房加入限购范围。
    2017-03-24
  • 市场调控预期加强 一线楼市将出现降温趋势

    市场调控预期加强 一线楼市将出现降温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楼市的高歌猛进,市场对于调控政策的预期开始不断升温,一线城市可能很快迎来政策收紧,一线城市楼市将出现降温趋势。
    2017-03-24
  • 下猛药整治中介乱相 楼市调控推广“北京经验”

    此轮房价高抬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但虚假信息和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存量房交易已占到北京房屋交易量的七成以上,房地产中介在房屋市场交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7-04-05
  • 新房降价空间打开 购房者观望情绪愈浓

    近日,记者走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多地楼市发现,各地政府正切实履行楼市调控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实现“房价环比不增长”,开发商也开始“割肉让利”,在新房降价空间打开的同时,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日益浓厚。
    2017-04-0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