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三链"协同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4-14





  面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 “卡脖子”难题,山东威海通过 “跨链合作” “三链协同”,完善主导产业体系,迅速形成有效供给,为企业发展实现 “弯道超车”。


  优化产业链


  威海市立足自身产业比较优势,主动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通过垂直整合、 “双招双引”、数字赋能等方式,“一业一策”做好产业链条的战略布局和完善优化,推动相关产业乘势而上、抢占先机。


  在迪尚集团的生产车间内,忙碌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艺,一旁的显示屏里显示着机器的运转情况。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应用,迪尚集团实现了从纱线生产、面辅料生产、服装生产、服装销售到终端用户的垂直供应链整合,达到对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规划和精准服务,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同时,依托迪尚纺织服装生态垂直供应链资源,构建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满足不同服装企业的服务性配套需求,提升产业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平台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在威海市,迪尚集团是万千工业互联网赋能拓链企业的缩影。作为优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威海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对生产要素的链接作用,加快培育服务全产业链的 “平台型”企业,赋能价值链延伸拓展。截至目前,威海市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17个。康派斯房车依托COSMOPlat平台打造的房车行业应用项目聚集上下游企业150家;浦林成山 “智安达”平台开创了 “轮胎租赁+无感服务+绿色可持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打通供应链


  威海市以推动本土企业配套合作为切入点,加快实施供应链国产化和区域化替代工程,积极开拓线上、海外融合市场,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良性循环。


  疫情期间,由于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威海市很多企业面临生产原料和配套产品吃紧的问题,针对原有的供应商渠道无法兼顾供应链运转效率和安全可控的要求,威海市工信局提出推动本地企业发挥 “专精特新”优势,开展 “跨链合作”的新方法。


  威海市推动本地企业联手,构建高效健全的本地供应链体系,即使各优势产业链领域不同,但多数产业离不开电子元器件、机电线缆、专用工具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彼此之间的供应链具备一定的关联度,可以通用部分配套零部件,从而实现 “一链生产、多链共享”。


  基于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供应链 “跨链合作”的有效探索,威海市还将围绕医药医疗器械、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产业链,系统实施供应链国产化和区域化替代工程。依托威海 “企业直通车”等各级各类线上对接平台,积极对接国内外线上平台资源,促进威海市企业与更多大型央企、大院大所精准对接,从而破解供应链 “痛点”,推动十条优势产业链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做强创新链


  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三链”协同发展,是威海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但 “三链”协同发展,不仅要攻克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的难题,更要掌握在 “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创新链方面的需求,搭建精准对接桥梁,为后续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威海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徐连敏介绍,当前,威海正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整合重构高水平创新平台。做实 “1+4+N”高端平台体系,威海市构建了1院牵头、4优势平台支撑、16专业平台协同的架构体系,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整合行业研发资源,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积极争创先进医用材料、碳纤维等复合材料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集中突破 “卡脖子”关键技术。坚持问题导向,征集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需求100余项,带领企业与工信部部属高校机构以及央企研发平台开展精准对接,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余个。着力培育 “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培育一批具有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生产能力的 “专精特新”企业。


  完善生态链


  威海市不断强化企业发展主体地位,建设高质量园区载体,完善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推动各类资源向企业集聚,打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


  加快企业梯次成长。威海市实施200家骨干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启动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2020年,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 “双百工程”,200家入库和后备库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其中79家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对200家创新型企业开展培育,入库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21%,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预先扩链增容。


  打造园区平台载体。威海市抢抓产业链重构新机遇,规划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园区载体,精准招引一批延链强链重大项目,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威海市相继获评海洋食品、医疗器械、智能办公自动化设备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依托海洋试验资源和海洋产业优势,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加快海洋无人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构建集共用技术研发、测试试验、产业化于一体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链条。(王珊 通讯员 董亚文 宋高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