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农村转型发展天地宽


作者:殷陆君 卢基莹    时间:2013-07-04





永定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福建省重点矿区。煤炭、水泥、水电三大传统资源型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80%左右。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依赖这些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新时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永定县委书记毛高良说,我们采取一村一策,鼓励农村因地制宜,生产转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新罗村:从“黑色”向“绿色”转型

新罗村曾经是永定坎市镇产煤大村。产业以矿产采掘、交通运输为主。2010年以来,面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抛荒撂荒、劳动力资源过剩等问题,新罗村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黑色”的煤炭产业向“绿色”的种植产业转型发展。

依托距离龙岩中心城市地理位置近的交通便利优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绿化苗木种植业。2010年4月从漳浦引进福建省泉水山原生态园林公司种植绿化苗木,至目前,该公司已经投资3600多万元,种植了樱花、红枫、罗汉松等绿化苗木390亩,年实现销售收入约900万元。沿着水库、山边种植的500亩加拿大进口的垂枝樱花,长势喜人。未来整个苗木基地将扩大到2000亩,把新罗村打造为全省最大的樱花基地。园林公司吸引了附近富余劳动力约100人,为村民增加工资和地租收入200万元左右。

朝着打造休闲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目标,2011年11月,新罗村又成功实现了土地流转,成立了另一家以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主的永定县紫园生态种植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大棚蔬菜、各类水果,配套农业观光休闲及农副产品营销。种植大棚蔬菜和各类水果各50亩,该公司年收入达200万元,带动该村30多名劳动力就业。依托种植公司新罗村还办了五家“农家乐”。由于生态越来越好,休闲旅游生意非常红火。

52岁的卢翠琴便是引进种植公司后的其中一个受益人,她乐呵呵地告诉我们,“现在大家不挖煤了,家里只剩一亩地,农闲时到公司帮忙干活,一天70块,比去工地打工轻松多了。”

“没煤拉了,我不能在家坐着空等。”从事了近20年煤炭运输的张定贵说,“去年11月,我看到本村居然连个‘移动酒家’都没有,我对餐饮又特别有兴趣,我想新罗村的生态越来越好,人流量也会越来越大,就萌生了搞‘移动酒家’的念头。迄今为止,也接了五、六百桌生意。”

生态好了,旅游旺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主任张治洪介绍说,2010年,新罗村人均收入7685元,至2012年人均收入达10450元。

上南村:“鞭炮村”变为红色旅游村

67岁的老支书阮治平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后,上南人,认准“无工不富”这个理,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先后制办了松脂厂、鞭炮厂、红纸厂、铁器厂、豆香厂等。

2000年上南村注册50万元,开办了上南村烟花爆竹基地,在流坑岗建立了占地300多亩的烟花爆竹厂,并从湖南请来了二三十人的生产技师,成为远近闻名的“鞭炮村”。产品远销广东、漳州等周边省市的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发展中,也存在手工生产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低附加值问题。

随着永定土楼旅游热的升温,上南人看到红色资源和绿色产业的潜力,毅然转型发展。

在万源红色广场,50盏新装的太阳能路灯格外引入注目。张荣华告诉我们,为了加快红色旅游景点的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设,请专家编制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万源楼”修缮规划,在2.5公里的“红旗大道”两边安装了100多盏路灯、种了800多棵的绿化树,修建了万源大道,投资130多万元兴建了上南文化中心,接下来村里还将投资近100万元,对万源红色广场进行硬化、美化、绿化。

为充分发挥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万源楼”及上南的生态优势,2010年7月,上南成功引进了占地1600多亩、总投资78220万元的“南湖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打造集红色旅游休闲广场、闽西籍开国元勋及将军陈列馆、公园、人工湖、度假别墅、农家乐、大棚种植、农耕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齐全的红色生态农业观光园。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