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临沂市即将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3





接种新冠疫苗,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保障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临报融媒记者今日从临沂市疾控中心获悉,临沂市即将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按照目前国家政策,新冠病毒疫苗实施免费接种。


  为有力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本次新冠疫苗接种按照尊重科学规律,区分轻重缓急,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分阶段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第一步:2021年6月底前,将辖区内18-59周岁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应接种人群范围;部分因特殊原因需接种且身体基础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内地(大陆)居住的港澳台居民等归口管理部门确定的需接种人群纳入目标人群;前期重点人群的查漏补种。


  第二步:根据省里统一安排,7月以后再推开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的高危人群接种,适时安排18岁以下人群的接种工作。


  为什么要开展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据悉,接种新冠疫苗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人群中新冠疫苗达到一定接种率,可形成有效群体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传播蔓延。因此,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人群均推荐接种新冠疫苗。


  

GetAttachment (1).jpg


  答疑来了!临沂市最全疫苗接种攻略21条:


  关于新冠疫苗种类与程序


  >>本次接种临沂市使用的是什么疫苗?安全性如何?


  目前临沂市使用的是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系通过化学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同时保留能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而制备成的疫苗。灭活疫苗的优势是传统经典的疫苗制备方式,属于成熟、可靠、经典的疫苗研发手段。研发平台成熟、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标准可控、保护效果良好,研发速度快,且易于规模化生产,具有国际通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目前,其他研发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正陆续上市,后续接种疫苗产品将根据疫苗上市情况及时调整。


  >>新冠疫苗接种打几针?间隔多久?


  接种剂次要遵照疫苗使用说明书开展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目前推荐的基础免疫程序为2针,间隔3~4周免疫效果更好,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不同疫苗产品的接种程序和接种部位有所不同,具体以疫苗产品说明书为准。随意调整免疫程序可能影响安全性、免疫应答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因出国或前往高风险地区工作等需要尽快完成新冠灭活疫苗全程接种的受种者,应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可在不少于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最短时间间隔,接种2剂次的新冠疫苗。接种剂次是为了让抗体达到一定水平以抵御疾病。


  一般来说,灭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并需要定期加强保持免疫力,才能让体内达到足够的抗体滴度,首次接种通常不提供保护,保护性免疫反应一般在第二剂接种后才会产生。随意调整免疫程序可能影响安全性、免疫应答效果和免疫持久性,因此无论是哪种疫苗,都建议按照接种程序要求进行接种。


  >>哪些情况下要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有以下任一情况,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1)已知对该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者;


  (2)严重急慢性疾病发作期;


  (3)妊娠期妇女;


  (4)同品种疫苗严重过敏者;


  (5)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6)未控制的癫痫。


  具体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海鲜、鸡蛋、青霉素过敏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新冠疫苗不含海鲜鸡蛋青霉素成分,如健康情况符合接种条件,可以接种。


  >>有某些(哮喘、风湿、糖尿病)慢性疾病患者可以接种疫苗吗?


  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者和患急性疾病者不能接种。鉴于慢性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可在非发作期,且健康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接种新冠疫苗。


  >>两针不同的新冠疫苗可以替代接种吗?


  目前尚无关于不同厂家或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可以替代接种的证据。如无特殊情况建议现阶段使用同一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接种。


  >>错过第二剂的接种时间或延迟接种如何补种?


  目前尚未确定2剂新冠灭活疫苗间最大间隔。如错过接种时间,建议尽快补齐相应剂次。


  >>新冠疫苗能不能和HPV疫苗、狂犬疫苗、带状疱疹等等其他疫苗一起接种?


  不建议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目前国内所有可及的新冠疫苗均为灭活疫苗,相对来说安全性也较好。


  不过,对于新冠疫苗这个疫苗家族新成员,建议在技术指南等文件明确之前,暂不建议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建议与其他疫苗分开接种,并且与其他疫苗的接种间隔不少于14天。但是如有狂犬病暴露者需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应优先接种狂犬疫苗。


  关于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冠疫苗接种是否安全?


  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质量安全管理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在疫苗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标准都有明确的要求,疫苗在获得注册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在疫苗上市使用前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分别于2020年12月30日、2021年2月5日和2021年2月25日附条件获批上市。获得国家批准上市的疫苗都是安全性、有效性达到合格标准的。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多久可以产生抗体?


  从临床研究来看,接种第二剂次新冠灭活疫苗大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新冠疫苗保护效果可以维持多久?


  目前证据提示,疫苗保护期可以达到至少半年以上。但仍需要开展大规模接种的持续监测和相关研究,以科学评估新冠疫苗的保护持久性。


  >>接种新冠疫苗后是否就不会得病?


  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少数人接种后未产生保护力,或者仍然发病,与疫苗本身特性和受种者个人体质均有关。


  >>新冠疫苗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后检测和证明


  >>新冠疫苗接种后不用戴口罩?


  目前,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建立。因此,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口罩还是要继续戴。


  在人群免疫屏障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种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松。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间还会有较少部分已接种的人可能发病。另一方面,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传播。因此,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不能把宝全押在疫苗上。


  市民仍需牢记:


  “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


  “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接种疫苗后,还要做核酸检测吗?接种证明能否取代核酸检测报告?


  接种疫苗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但是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必要时仍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核酸检测。


  >>接种疫苗后,核酸检测会呈现阳性吗?


  不会。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抗原,目前我市的新冠疫苗为灭活疫苗,是一种被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已完全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故接种后不会导致患新冠肺炎,也不会因为接种疫苗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是否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


  对于曾确诊过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暂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对于没有明确感染新冠病毒或患过新冠肺炎,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可接种疫苗。


  >>接种后有相关证明吗?


  全程接种完成后可获得纸质的中英文接种凭证。


  >>接种新冠疫苗后,出入境检查血清抗体呈阳性怎么办?


  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新冠灭活疫苗紧急接种者在国内外医学检查中,如遇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核酸检测等其他检查结果为阴性,可声明已接种疫苗并出示接种证,以便相关机构鉴别诊断。


  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接种新冠疫苗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反应?要如何处理?


  与其他任何疫苗一样,接种新冠疫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等;极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通常在两到三天之内自行缓解,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出现发热不退或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并报告接种单位。


  与其他物质一样,疫苗有可能诱发个别人发生过敏性反应,这是疫苗本身特性之一,并不代表疫苗本身的质量和安全性存在问题。


  >>接种新冠疫苗后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怎么报告?


  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严重的不良反应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因此接种后留观30分钟是必要的,如出现不良反应请及时告知接种点医生。


  如离开接种场所以后出现有严重的反应,怀疑与接种有关,应该及时向接种点的医生报告。目前我省对所有受种者实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受种者每剂次接种后7天内进行AEFI主动监测;接种7天后进行AEFI常规监测(被动监测)。


  临报融媒记者 孔令华 通讯员 苑克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