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琅琊】小谷城石凿:讲述临沂千年历史文化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15





小档案:名称:石凿


  年代:新石器时期


  尺寸:长6厘米,宽1.2厘米


  材质:石质


  质地坚硬,长条形,斜面光滑,刃部较锋利,侧面平整。


  采集于小谷城遗址,现藏于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


GetAttachment (3).jpg


  本期我们从一件工具“石凿”说起,“石凿”是一件新石器时期的实用工具,它长6厘米,宽1.2厘米。现藏于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


  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多为木质、骨质、石质器物,其中石质工具因其硬度高、耐磨、易保存等特点而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藏的这件石凿通体光滑,很明显是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据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驻馆专家宋彦泉介绍,这件石凿是馆内工作人员至小谷城遗址考察时在现场采集的。


  据了解,小谷城遗址发掘于上世纪50年代,自1956年开始,经过1957年、1972年、1979年等多次普查和复查,采集到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


  从这些久远的石陶器年代分析,可以证明该遗址最早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这样的石陶器经过龙山、岳石、商、周直至汉代都有很多的遗存,而其中尤以龙山文化为最多。


  史前高台遗址——小谷城遗址


  小谷城遗址是临沂一处不可多得的史前高台遗址,于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该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前城子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GetAttachment (5).jpg


  小谷城遗址为平原地貌,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内主要是汉代文化堆积;小城是位于大城内东半部的高台遗址,高台南北长约272米,东西宽约170米,高约5米,当地称高台为“土城子”,史载春秋时期齐在此建小谷城。高台上部为商周秦汉文化层,下部有2—3米的大汶口、龙口文化层。在高台上采集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及汉代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标本。


  文物专家刘敦愿(已故)曾来该遗址调查,在他的著文《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提到,遗址面积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1.5米。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物。石器有石斧、石铸、石凿、石镰、石刀、石铁、石网坠等,石凿1件。磨制较粗糙,有很多碎裂处。


  据了解,临沂市的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大致从1956年开始,此后的1966年、1973年再次进行了调查。1980年,根据山东省文化局的要求,开始第二次文物普查。1987年,在山东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又组织人力对临沂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复查。1983年8月9日,临沂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小谷城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公布的名称为前城子遗址,并建立了保护小组,成员由陈文升、陈军昌、陈伟华组成。2006年12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2006]136号文公布小谷城遗址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GetAttachment (4).jpg


  由“石凿”看东夷文化


  土城子(前称)遗址上层为汉代陶片,间有豆柄、鬲足。下两米是龙山文化层。四周耕地也多有陶片,西北两面龙山陶片多些,遗址原来面积较现在面积大。


  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藏的这件石凿通体光滑,很明显是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这件石凿虽然看起来很小巧,但是它主要是当作加工工具使用的,可以加工其他石质、骨质、木质工具。在东夷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的许多器物,如陶网坠、石镞、骨锥等很多器物都会用到石凿进行加工。东夷先民不仅可以用简单的工具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像弓箭、渔网等复杂的狩猎工具也可以制作使用,并且在狩猎之余开始了早期的农业耕作,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更是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发明了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制作出了陶器史上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


  东夷文化之久远与辉煌,想必只有大家至东夷文化博物馆之后才能领略一二。


  □ 临报融媒记者 刘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