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拉满”,南京市溧水区招商引资冲刺四季度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01





1—10月签约125个亿元以上项目,5获“赛马榜”红旗激励


“状态拉满”,溧水招商引资冲刺四季度


  创新实施“8541”联动招商体系、新聘任16名招商合作伙伴、打响“溧客来”招商品牌……南京市溧水区近日召开招商引资推进大会,出台优化招商体制机制若干意见,聚焦产业强市目标任务,部署接下来的招商引资工作,再掀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热潮。会上,溧水亮出招商新目标:力争每年引进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其中50亿级项目2—3个、百亿级项目1—2个。


  优化机制,“8541”联动招商


  今年还剩最后1个月,溧水招商工作正全力冲刺四季度。


  当天会上,溧水发布优化招商体制机制若干意见,突出“领导带头、全域全员”抓招商的鲜明导向,创新推出“8541”联动招商体系,即:构建8个镇街板块为“8个战斗堡垒”;组建新能源、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智慧农业、未来产业等5个产业招商部;设立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西部等4个专向招商战区,覆盖国内经济强、产业聚集的城市群;建立拓展信息的“特战队”,以及“1个大项目部”,针对10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和重点外资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及时跟踪、每周督办、高位推进。


  为解决招商队伍人手不足、流动较快、专业欠缺等问题,溧水遴选32名优秀人才充实“招商一线”,同时建立“月排位、季通报、年考核”的“赛马”机制,选派优秀招商人员到上级部门、先进地区、大型国企、基金机构实践锻炼,探索建立企业化招商人员培养和晋升机制,锻造深谙产业发展特点的招商“尖刀班”。


  在拓展招商路径上,溧水将围绕企业增资、央企项目、外资项目、总部机构等重点目标,以主导产业引领、核心企业带动、本地企业配套为方向,用好产业基金、招商中介等渠道,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当天,溧水聘任创维电器、普华永道、台湾电电公会等16家来自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协会、咨询机构、基金投资机构、外地溧水商会的相关负责人为招商合作伙伴。


  精准招商,超额完成全年招商目标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今年以来,溧水紧扣“外出里程数、工地塔吊数、投产达效数、重大项目数、资源盘活数”等5个指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区主要领导和各板块“一把手”带队外出招商200余次,举办香港招商推介会、数控机床产业东莞项目对接会等各类招商活动40余场,不断刷新“项目指数”。


  招商过程中,溧水巧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招商。溧水区投促局局长陈玉铭介绍,梳理溧水制造业企业,产值50强中有40%为招引自深圳的企业,工业企业纳税40强中,招引自深圳的企业占到近三分之一。这说明深圳制造业企业与溧水产业契合度高,因此,溧水明确将深圳作为重点区域,抢抓大湾区产业外溢机遇。


  既有项目追加投资已成为溧水新项目主要来源之一。乔锋智能装备(南京)有限公司自2010年落户溧水以来,从最初租赁厂房3000平方米到现在已建成100亩规模的两个厂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实现营收20亿元。现在,该公司又将投资15亿元建设第三个厂区。数据显示,溧水今年新签约项目中,约两成来自落户老企业的再投资。


  精准招商,效果极佳——今年1—10月,溧水共签约125个亿元以上项目,74个项目开工运营,两项指标进度排名均列考核小组第一;全区实际投资总额137.6亿元,达年度目标的101.9%,完成进度全市第一,5次获全市拼招商比成效“赛马榜”红旗激励。


  全程保障,打响“溧客来”招商品牌


  当天会上,溧水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分秒必争、事不过夜,当好“招商特种兵”。围绕“政策不一定最好、服务效率一定最高”的要求,溧水将实行“137”工作机制,即:对于招商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当天研究、3天内拿出方案、7天内基本解决。


  新出台的优化招商体制机制若干意见提出,溧水将构建“五办集成”机制,“投促办、项目办、政务办、专咨办、绩效办”集成联动,推动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无缝衔接。同时,严把项目准入关,组建技术论证小组、规划用地小组、政策研究小组,依托区专咨办专家资源对项目进行综合研判、评估,未通过评估论证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实现项目“招推服”一体化。


  为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溧水还将编制产业布局及招商路线图,绘制产业用地“一张图”,超前做好“标准地”储备供应,推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招商引资没有局外人。”溧水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积极营造“全区都是赛马场,人人争做招商员”氛围,打响“溧客来”招商品牌,争当南京产业强市“主力军”。(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李立 邓颖)


  转自:南京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