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武红利    时间:2022-03-09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连通中国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连通、沟通世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要重点讲好运河自身、区域文化和漕运文化三个大运河故事,用好用足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从漕运通道到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闪烁着文明之光。“讲好大运河故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张颐武说,运河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千年运河滔滔不绝,运河文化生生不息,长期以来发挥着互通有无、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作用,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宝贵文化载体。

  “首先要讲好运河本身的故事。”张颐武说,据统计,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包括苏伊士运河等,分布在5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运河文化。运河本身就是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只有讲好运河本身的故事,才能引发共鸣。

  “运河有独特的魅力,与自然水系不同,要靠人工开挖才能形成。”在张颐武看来,运河是人类意志改造的成果,其开挖过程体现了人类改造环境、努力生存的顽强生命力。与此同时,运河实现了人力工程与天然水道的一体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运河开凿、引水、蓄水、防灾等都需要技术维护,浓缩着历代不断学习、超越、攻坚克难的心血与努力。“不同段的运河,均客观反映着当地当时的技术水平,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张颐武说。

  其次要讲好运河沿岸文化故事。张颐武说,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一代又一代人积累形成的。京杭大运河跨越多地,包括北京段、天津段、河北段、河南段、山东段、江苏段、安徽段、浙江段,历经多个朝代,曾有“商船往返、船乘不绝”的盛况,形成了多种区域文化,其沿岸还汇聚起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沉淀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举个例子,咱们通州运河段就形成并流传下来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这一宝贵的北京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张颐武说。

  “另外,中国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应讲好漕运文化,让世界更懂中国。”张颐武说,漕运制度曾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是历史上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映了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特质。

  围绕“三个故事”,如何让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好文化挖掘工作,把讲故事的底子打深、打厚。”张颐武认为,中国大运河联通南北、贯穿古今,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是流淌的、活着的,是点、线、面结合的线性文化遗产。把故事讲好、讲活的关键是要挖掘沿河流域古村落、古建筑、口述历史、传统技艺等内容。“这些都能成为生动的故事素材。”张颐武说。

  从操作层面来讲,张颐武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推进运河沿线省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建立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沟通合作,推动文旅文创和遗产保护融合发展。还应做好文化遗产“活化”工作,通过引入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中国大运河文化展示,让大运河遗产文化内涵更直观、更精彩。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