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东吴电车年度策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2-07





2022年全球电动车新车型大年,电动化趋势加速,全球销量该机构分析师预计突破10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60%+。

2022年国内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明确,新车型大量推出,补全10-20万元价格带,随着DM-i、Mode l、Y放量,新势力新车型交付,自主车企再上台阶,该机构分析师2022年销量预期600万辆(含出口),同比增70%以上。欧洲2022年碳排放考核进一步趋严,补贴政策基本维持略超预期,随着纯电动化平台车型密集推出,该机构分析师预计销量270万辆,同比增长32%左右。美国电动车政策加码趋势明确,2022年为美国皮卡车型电动化元年,特斯拉Cybertruck、福特F-150及美国造车新势力等众多新车型推出,该机构分析师预计2022年美国销量有望达到130万辆,同比翻番。因此,该机构分析师预计2022年全球电动车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同比+60%以上,电动化趋势明确。

2022年行业景气度持续,龙头全年订单超市场预期,全球市占率该机构分析师预计进一步提升;中游首推具备盈利拐点电池环节,其次看格局稳定、量利齐升的紧缺环节;上游碳酸锂供给紧平衡,该机构分析师预计价格进一步上行。2022年终端销量该机构分析师预计仍能维持60%+高增长,考虑储能两轮车等需求加持,行业增速有望进一步超市场预期,且国内需求弹性大于海外,海外企业订单整体稳健,按照电池龙头订单指引,2022年有望维持翻番增长,国内供应商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电池环节,受益于国内市场高增速+储能行业爆发加持,国内电池厂全球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宁德时代海外产能投产+出口比例提升,龙头地位稳固;盈利方面,2022Q1该机构分析师预计电池涨价落地,有望传导碳酸锂成本上涨,叠加上游其他原材料涨价趋缓,该机构分析师预计2022年年中盈利水平触底回升。

材料环节,受益于国内高增长及全球化采购,各环节龙头2022年该机构分析师预计仍能保持70-80%的高增长,紧缺环节及一体化龙头公司2022年格局稳定,有望实现量利齐升。具体看,隔膜产能紧平衡,可持续至2022年底,价格已局部上涨,龙头海外客户及涂覆膜占比提升强化盈利能力;负极石墨化2022年产能紧平衡,龙头一体化优势明显;磷酸铁锂占比持续提升,三元高镍趋势明确,龙头盈利该机构分析师预计维持;铜箔扩产周期长,2022年供给紧张,加工费具备涨价弹性;六氟紧缺该机构分析师预计持续至2022年中,长单平滑价格周期,电解液龙头盈利可维持。上游锂资源受益于下游需求爆发,全年新增供给该机构分析师预计17-20万吨,能够支撑280GWh左右电池增量,供给紧缺有望持续至2022年年底,价格或进一步上行,龙头厂商价格弹性大。

电池技术升级加速,带来产业链新增量,关注龙头公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4680电池通过大电芯+全极耳技术,提升了能量密度、生产效率、快充性能,降低了电池成本,4680电池该机构分析师预计2022年上半年特斯拉及松下开始量产,国内宁德亿纬已有布局,将带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碳纳米管导电剂+大圆柱结构件+新型锂盐需求,对应龙头公司受益。磷酸锰铁锂在保持良好的循环性能、安全性、低成本的特性同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但导电性差,使加工技术路线困难,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电池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积极研发中;材料端德方纳米、力泰锂能等技术突破速度较快。

投资建议:2022年1月电动车板块估值回调至20-40X,处于历史中值以下,相对于龙头普遍70-100%业绩增速被明显低估;电动化浪潮已获全面认可,随着电动化加速渗透,叠加储能开始爆发,2022年锂电高增长确定,总体供不应求局面维持,且中国锂电龙头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未来几年持续高增长可期,继续全面看多电动车龙头。

看好2022年盈利修复的电池环节,长期格局最好壁垒最高,引领全行业技术变革,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关注二线欣旺达、国轩高科、蔚蓝锂芯,其次为近期受益于电池技术升级的高镍三元正极(容百科技、华友钴业、中伟股份、当升科技)、磷酸锰铁锂(德方纳米,铁锂环节关注富临精工、龙蟠科技)、结构件(科达利)、添加剂(天奈科技);再次为22年持续紧缺的全球龙头:隔膜(恩捷股份、星源材质)、负极(璞泰来,关注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铜箔(诺德股份、关注嘉元科技),碳酸锂(关注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



  转自:东吴证券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