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汽车业连发大事件!李书福又有公司要上市 国产Jeep将谢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01





  汽车市场最近有喜有忧。

  喜的是,资本市场资深玩家李书福又将有新能源汽车公司要上市。

  10月31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已根据第15项应用指引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交一份议案,内容有关建议分拆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olding Limited(极氪)并将其独立上市。当日,吉利汽车港股收盘价为8.53港元,上涨1.31%。

  极氪方面就此回应上证报记者称:“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极氪管理团队将以业务为先,确保完成2022年全年7万辆的交付目标。近期资本市场的动荡,不会动摇我们对新能源市场的信心,市场的短期波动不会对公司的中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忧的是,Jeep国产车业务终结,相关公司申请破产。

  10月31日,广汽集团公告,根据合营企业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菲克”)申请,同意其因资不抵债,按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向法院申请破产。

  宁德时代等生态伙伴此前投资极氪

  作为吉利旗下新的智能纯电品牌,极氪由吉利汽车与吉利控股共同成立,目前有一款在售车型,为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的极氪001.极氪001车型9月共交付8276辆,环比增长15.5%,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累计交付4.55万辆。吉利汽车中报显示,极氪订单平均售价33.5万元人民币,定位为高端电动车。

  另外,极氪首款新能源车型001第5万辆新车日前已经在浙江宁波杭州湾极氪智慧工厂正式下线。按计划,极氪旗下第二款新能源车型极氪009 将于11月1日正式上市。

  天眼查信息显示,极氪汽车法定代表人为安聪慧,董事长为李书福。成立以来,极氪共计完成两次融资。2021年8月29日,极氪与来自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投资等五家生态伙伴,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五家生态伙伴的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投后占极氪股比约5.6%。

  2021年12月,吉利汽车公告称,公司向吉利集团收购极氪2.2亿股普通股事项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交割完成后,吉利汽车将拥有极氪已发行股本约58.31%股份(按已转换基准),及极氪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54.47%股份。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增持吉利汽车2%的股份。

  身兼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等多职的安聪慧此前预计,极氪2022年全年交付将超7万辆。同时他表示,极氪有望在四季度实现月度交付过万辆的突破。“每个月积累订单都很多,现在要做的就是保障高质量的交付。”

  在财务方面,安聪慧透露,2022年上半年极氪整车毛利率达到了5%左右,下半年在交付5万辆车的基础上,毛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他表示,第二款车型极氪009将有更好的毛利水平。

  近水楼台先得月。值得注意的是,极氪和宁德时代等此前投资极氪的生态伙伴的关系密切,宁德时代8月确认公司研发的麒麟电池的第一批落地新能源汽车品牌就包括极氪,极氪也将成为麒麟电池全球量产首发品牌,11月1日将上市的极氪009新车将成为搭载该电池的全球量产首发车型;另一款车型极氪001同样有望搭载麒麟电池,这将使其将成为全球首款纯电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量产车型。

  更多新能源造车公司有望港股上市

  “香港股市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进一步发展打开新的通道,有望助力极氪这样的智能电动汽车新品类在目前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扎稳脚跟,进而逐步取代传统燃油车。”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对记者说,现在还难以判断极氪会在哪个市场上市,但吉利汽车是港股的上市公司,分拆出来的公司很可能在同一市场上市。

  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表示,为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港交所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吸引无盈利、无收入科技公司上市,预计明年可施行,“希望未来五年能吸引不少于100间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就在《施政报告》发布后,港交所立即刊登了科技公司上市的相关咨询文件,建议优化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交所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据悉,新规则将适用于五个方面的特专科技行业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汽车行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之一,将成为‘新规则’潜在受益者。”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表示,具体来看,新能源“三电”属于典型新能源产业,而轻量化将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同时自动驾驶将成为5G通信、半导体芯片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因此,香港资本市场改革有望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9月29日,继蔚来、小鹏、理想之后,零跑汽车在港挂牌上市,发行价48港元,成为第四家在港股上市的专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汽车公司。

  不过,上市一个月来,零跑汽车的股价呈现下行走势,10月31日收盘价为18.14港元,下跌1.31%。小鹏汽车也从220港元的高点一路下跌到10月31日收盘的25.4港元。

  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总体不断攀升,但是伴随参与者的增加,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后续哪些公司能跑赢并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还要继续关注。

  广汽菲克陷经营困境

  有人欢喜有人愁。另一边,广汽菲克因资不抵债,按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向法院申请破产。

  今年7月18日,广汽集团官网宣布,广汽菲克近几年持续亏损,且今年2月以来一直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正在协商有序终止合资公司,并将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合资公司的相关事宜。有关资产减值已在广汽集团去年年度财务报告中进行了确认。

  同日,Stellantis集团也宣布,Jeep品牌旗下的指南者、大指挥官、自由光、自由侠、指挥官等产品停止国产。

  这也意味着,Jeep品牌未来或仅保留进口车业务,国产车业务将终结。

  事实上,广汽菲克生产经营困境,早已显露端倪。经上证报记者梳理,广汽菲克今年1月-6月产量分别为785辆、35辆、1辆、0辆、1辆、0辆;销量分别为1725辆、134辆、1辆、0辆、1辆、0辆。

  广汽集团6月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月-6月,广汽菲克累计产销量分别为822辆、1861辆,同比分别下滑89.53%、84.18%。此后,广汽集团便不再披露广汽菲克具体产销数据。

  销量颓势难掩

  公告显示,广汽菲克成立于2010年3月9日,由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以50:50的股比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70亿元,注册资本60亿元。

  近年来,受产品竞争力下滑等因素影响,广汽菲克生产经营逐步陷入困境,虽股东方采取积极措施并多次增资,但经营效果未能改善,目前其生产经营已陷入全面停滞。

  2021年,广汽菲克销量再遭腰斩,仅2.01万辆,同比下滑50.33%,成为广汽集团销量下滑最快的车企。广汽菲克的收入也从2020年的63.29亿元,跌至2021年的38.61亿元,下跌幅度约39%。

  截至2022年9月30日,广汽菲克(未经审计)总资产为73.22亿元、总负债为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0.80%,资产已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此,广汽菲克拟根据《破产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向法院提起破产申请。

  广汽集团表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含合并范围内企业)因提供委托贷款及各种经营业务往来款而对广汽菲克形成合计约10.35亿元人民币债权(已计提减值准备2.92亿元;尚有不超过2亿元专项用于其员工安置费用部分,预计在其破产清算时可优先受偿);广汽菲克的破产申请不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这二十几年来,广汽集团一直是负责任的股东,我们会积极探讨重整措施。”10月31日,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向上证报记者表示,广汽集团将积极支持广汽菲克债权债务依法依规处理;并根据市场化原则和公司发展需要,探讨活用其资产、资源的重整措施,尽力维护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没落或因股权纷争

  “外方想要更多股权拿下工厂,但中方想转为新能源生产,把工厂资源利用起来,彼此都不同意。”此前,有广汽菲克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汽菲克在华的工厂产线正在进行调整,而公司股东双方存在股权纷争。

  有观点认为,广汽菲克走向没落的关键症结,在于合资公司双方的话语权争夺,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产品未能推陈出新。

  2022年1月27日,Stellantis集团单方面宣布,计划将其在广汽菲克中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75%。

  1月28日,广汽集团官网声明,股权调整事宜未经广汽方认可,广汽集团对此深表遗憾,关于对外合资合作事宜,广汽集团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秉承互信、共赢的原则推进。

  这并非广汽菲克首次传出股比调整的消息。2021年9月,有消息称,广汽集团已经与Stellantis集团谈妥转让手中广汽菲克20%的股份。彼时,广汽菲克方面回应称,该信息不准确,属“不实报道”,股权收购相关谈判确实正在进行,只是具体比例目前尚未定论。

  今年8月,Stellantis集团CEO Carlos Tavares在财报发布会上称,广汽集团不想遵守两家公司签署的具有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宁愿违约也不愿执行,最终双方信任破裂。

  广汽集团表示,上述言论“令人难以置信”。广汽集团在声明中指出,广汽集团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破裂,主要问题在于Stellantis集团缺乏对中国汽车市场客户的尊重。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