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佛山照明(000541.SZ)的营业收入增长近两成,扣非前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增长了31.3%和76.41%。在经历了近几年的业绩低迷后,车灯类业务正在为其开启第二成长曲线,该公司似乎正迎来一波高速增长。
净利润增三成
8月31日,佛山照明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48亿元,同比增长19.9%;实现归母扣非前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606亿元和1.6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1.3%和76.41%;每股收益为0.12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2022年上半年,佛山照明的营业成本为35.88亿元,同比增长19.2%,低于营业收入19.9%的增速,使得该公司的毛利率上升0.5%。期间费用率为10.8%,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66.4%至1.5亿元。
此外,从业务结构来看,“照明器材及灯具”是该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照明器材及灯具”的营业收入为25.83亿元,营收占比为59.4%,毛利率为19.2%。
年报显示,佛山照明一直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高品质的节能照明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照明解决方案。除了上述“照明器材及灯具”收入占比为59.4%外,该公司来自电子元器件制造的收入占比为31.07%,来自出口贸易及其他的收入占比为9.54%。
如果按产品划分,佛山照明有41.27%的收入来自通用照明产品,29.57%的收入来自LED封装及组件产品,18.13%的收入来自车灯产品,1.32%的收入来自外延及芯片产品,9.72%的收入来自贸易及其他产品。
业绩将迎来一波高增?
近年来,照明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叠加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高位徘徊等不利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一定挤压,行业洗牌仍在进行,拥有技术、资金、品牌优势的企业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优质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等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及照明应用市场的不断拓展,也给照明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佛山照明有近两成的收入来自汽车照明。汽车车灯作为汽车关键零部件之一,其行业发展与汽车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受全国散发性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为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虽然同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在国家购置税减半、地方政府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支持下,汽车产销量呈现明显恢复性增长,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市场渗透率达21.6%,行业景气度上升。
此外,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车灯技术也趋向于电子化、智能化,使车灯承载了传统照明以外更多的功能,用来辅助驾驶、信号传输,从而提高汽车行驶安全,让驾驶更舒适。随着单车价值量更高的智能车灯渗透率的提升,车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增长。
目前,我国的5G商用、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消费者视觉体验的关注与需求日益提升,显示终端大尺寸、超高清化成为趋势,新的细分应用市场的不断落地,将推动小间距LED产业迎来高速成长。
同时,Mini/MicroLED作为新一代核心显示技术,其产业化应用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投资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链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在政府、企业和资金的共同推动下,Mini/MicroLED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为LED封装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机遇。
2021 年以来,佛山照明先后并购了南宁燎旺和国星光电,为该公司快速切入汽车主机厂市场、做强做大汽车车灯业务、整合 LED 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品牌的关注度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公司将逐步被市场淘汰,而大企业或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近年来,佛山照明凭借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规模优势,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主营产品技术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等措施,在市场集中度提升过程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从2018年至2021年,该公司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3.55亿元、2.84亿元、2.77亿元和1.5亿元,同期增速分别为0.27%、-19.96%、-2.45%和-45.8%。今年上半年,佛山照明实现了高速增长,这是否预示该公司将迎来一波业绩高增?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为2.2亿元同比增长了25.42%。2020年和2021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6亿元和2.3亿元,同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和4.88%。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佛山照明在稳健发展传统照明业务的同时,积极向智能照明、健康照明、海洋照明、动植物照明等新赛道拓展,其中海洋照明重点从深海照明、集鱼照明、水产养殖照明三个方向发力,市场逐渐铺开。未来该公司的传统照明业务将稳步增长,车灯类业务有望快速增长,为该公司开启第二成长曲线。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