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中成药命名不能失去文化底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吴学安    时间:2017-04-05





  为进一步规范中成药命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就《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对外征求意见。


  按照新规意见,云南白药、速效救心丸、风油精、咳喘灵等数千个药品或将需要改名。“中成药名称需要规范,但也要尊重老字号品牌。”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认为,对于少数具有历史渊源、约定俗成、老百姓认可的老药要避免“一刀切”。“中成药老品牌背后不仅包括文化传承,还是商家信用的体现。”郑进建议,可视情况分类管理,对于没有历史渊源的新药可按新的命名办法约束,对于老字号品牌药名,则不应强行更名。


  虽说中成药的命名乱象早已存在,一些中成药的命名的确夸大了疗效或误导了患者。对于这种乱象予以规范很有必要,但如何规范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中成药市场出现的乱象,并非只是命名的问题,而是如何规范这些药的说明书或药品简介的问题,即“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更何况对于消费者来说,药品名称本来就是越直接越好。


  中成药的名称需要规范,但也要尊重老字号老品牌。一方面,中成药命名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家族特色,这是由中药本身决定的。中药以原料、药方论,这跟以成分论的西药不一样,西药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生产的大体没什么差别,但中药却可能大有不同。另一方面,中药数千年来形成的命名文化虽称不上十分科学,但大体上是得到社会认同的。中药的成分本身就非常复杂,为了通俗易懂,大家叫着方便,“宝、灵、精”之类的用语也就成了常选项,未必有多少夸大、自诩的成分。中成药的老品牌背后不仅包括文化传承,还是商家信用的体现,对这些中成药品牌更名则要慎之又慎。


  中成药在药名中加入地名人名,本质上也是一种区分和识别。抹杀这种差别,对中药来说恰恰可能是不科学的。药名的产生都是经过长时间口口相传大浪淘沙式的竞争才固定下来的,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在尊重原有的命名文化基础上作出规范。一方面,规范中成药的名称应该尊重历史,不能把一些历史知名品牌药名给规范掉了。还有很多以人名命名的中成药,那是专利产品,是个人的贡献成果,如果人名、地名都不能作为药名的话,中药就会彻底丧失传统文化底蕴,这样的中药名如果规范掉了,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规范管理中成药名字确实能够减少夸大疗效药品对消费者的误导,但对于少数具有历史渊源的、约定俗成的、老百姓认可的、有口碑有市场的中药不宜一刀切。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卖文化”先要播撒“文化种子”

    从“种文化”到“卖文化”,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当地的文化“造血”功能已被激活,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生产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巨大转变的背后,有一点最值得提及,即“卖文化”先要把文化培优。
    2017-04-10
  • 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通过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了中国,见证着中国文化加速“走出去”的步伐,这是件可喜的事情。美中不足的是,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部。他们看到了中国,却并未读懂中国。
    2017-04-20
  • 传承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任重道远

    目前中药“走出去”仍是以原材料形式简单加工后出口较多,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因其出口注册过程繁琐、成本较高,多数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7-05-23
  • 文化产业“走出去”关键在创新创意

    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电影、电视剧、动画、出版物的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国际竞争力并不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情况不容乐观。
    2017-06-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