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文化”先要播撒“文化种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桑胜高    时间:2017-04-10





  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建辉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该村令人称道的是不只“种”文化,还在吆喝着“卖”文化。走进该村文化礼堂美食体验中心,“马大嫂”们忙着做发糕、馒头、粽子和豆腐皮等,一些游客也参与制作,整个礼堂内弥漫着诱人的清香。今年1至2月,全村共销售创意发糕7万余个,花样馒头5万余个,销售额共计210余万元。


  从“种文化”到“卖文化”,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当地的文化“造血”功能已被激活,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生产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巨大转变的背后,有一点最值得提及,即“卖文化”先要把文化培优。


  将文化资源培优是“卖文化”的前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质量上层是关键。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品位不达标,消费者不会对其钟爱有加。只有其质量达到消费者要求了,才可能吸引消费者。


  综观建辉村“卖文化”的实例可以发现,其在文化培植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对本村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策划包装,更在打造品牌上格外用心。可以感受到,没有对本村文化资源的培优培强,就没有“卖文化”的红火局面。


  建辉村为各地“卖文化”树立了好榜样,带了个好头。如果说“种文化”是为了实现文化小康而出现的一种新理念的话,那么将文化资源培优就是“种文化”理念的升级。“种文化”犹如种庄稼,并非将种子播撒在地里就万事大吉了,后续浇水、施肥、管理等环节不可或缺,少哪一项都可能影响“丰收”。只有种下“文化种子”,不断完善管理,才能让“文化庄稼”喜获“丰收”,进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把文化资源培优,既要精品意识,更要耐心。“种文化”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尤其要把那些有潜力、可持续的好项目培植起来,让其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注定了“种文化”必须树立精品意识,从播种到选苗、育苗,再到浇水、施肥等,都必须精心呵护、精心管理,直至成长为质量上乘的“精品”文化项目。当然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波折和起伏,但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收获丰收的“果实”。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规范中成药命名不能失去文化底蕴

    中成药市场出现的乱象,并非只是命名的问题,而是如何规范这些药的说明书或药品简介的问题,即“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更何况对于消费者来说,药品名称本来就是越直接越好
    2017-04-05
  • 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通过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了中国,见证着中国文化加速“走出去”的步伐,这是件可喜的事情。美中不足的是,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部。他们看到了中国,却并未读懂中国。
    2017-04-20
  • 传承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任重道远

    目前中药“走出去”仍是以原材料形式简单加工后出口较多,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因其出口注册过程繁琐、成本较高,多数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7-05-23
  • 文化产业“走出去”关键在创新创意

    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电影、电视剧、动画、出版物的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国际竞争力并不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情况不容乐观。
    2017-06-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