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深度贫困亟待金融“活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7-06





  据媒体报道,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西藏等多地正在立足深度贫困地区,集中火力打响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一定可以战胜,靠的是构建以“机制创新、金融造血”为核心的长效扶贫机制,靠的是市场机制的优化创新,靠的是优质产业的全面导入,靠的是教育扶贫的心智改变,唯有创新扶贫机制才能真正提升扶贫开发的效果和效率。
 
  长期以来开发式扶贫存在三大误区:一是扶贫的认知、认定并不清晰或者比较混淆,这就容易造成相关政策的偏移;二是财政在“输血”,金融在“抽血”,涉农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了大量资金,但是并没有积极主动地通过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把吸纳来的资金反哺乡村,这是对偏远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制约;三是金融缺位,这更是造成扶贫工作缺乏应有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原因。
 
  消除深度贫困,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谓“活水”指的就是金融。金融是撬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一大关键支点、长臂杠杆,金融要更有为,要让更多的金融创新应用于消除深度贫困。
 
  在贵州遵义延绵不绝的大山深处,农民黄大发用36年时间,土法上马、手拉肩扛,带领109位乡亲在悬崖峭壁之间开凿出一条“天外”清渠,水渠绕经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生命之渠称为“大发渠”。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黄大发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黄大发所在的团结村依然是贫困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355元。如何才能让村民早日摆脱贫困,始终是黄大发最沉重的心结。
 
  82岁的黄大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长达9400米的“天渠”竟然可以作价3000万元对接市场成立公司。贵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天金融携手黄大发成立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贵州大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团结村村集体以“大发渠”无形资产估值3000万元作价入股,持有46%的股权。其中价值500万元的股份归“大发渠”109名建设者所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公司所分配利益的大部分返给团结村村集体,最终团结村村集体可享受80%的利益分配。
 
  以“作价入股、金融扶贫”方式帮助黄大发所在的团结村成立农业公司、旅游公司、销售公司,在产供销等环节全面帮助村集体经济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让村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以产业的发展塑就自我造血功能。
 
  放眼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还有很多个“黄大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转变机制、金融创新是一大发力点。引入市场机制,让贫困村民成为名副其实的股东,再通过收益反哺、金融造血的方式,让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持续受益。
 
  精准扶贫、金融扶贫,就是要引入金融活水,通过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的有效运营和辐射带动,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成员”等多种合作模式,农户可以用土地入股,也可以承包发展,还可以在基地劳作,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作价入股、收益反哺,都是实实在在的真扶贫。农民增收、减贫脱贫、农民致富的根本路径是构建切实保障农民自主增收、推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用市场的方式、商业的办法、机制的创新激活“三农”。资产盘活、金融造血、产业激活、拉动就业、脱贫致富,这就是金融扶贫的致富正效应。(特约评论员 张翼)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让消费更具“温暖的力量”

    让消费更具“温暖的力量”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把“土特产”做成“高大上”,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拉动扶贫产业良性循环;量化扶贫效果,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辜负消费者的热心善举
    2020-04-22
  • 新华时评:来,给消费扶贫拼个单

    新华时评:来,给消费扶贫拼个单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全国首个消费扶贫月1日拉开帷幕。一块腊肉、一个苹果、一碗杂粮……你我消费的每份扶贫产品背后都连着一个产业,支撑着贫困地区增收的希望,寄托着贫困群众脱贫的梦想。
    2020-09-03
  • 消费扶贫要突出

    消费扶贫要突出"三个关键"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等挑战,需要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恢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实际,采取非常方式来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2020-09-11
  • 维护金融安全:斩断“退路”才有“出路”

    各类市场主体与对象面对不同时期的金融监管内容与要求,总能找到或变异出一条或多条应对“退路”的格局,使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变得更隐秘、更脆弱、更复杂。
    2017-04-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