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全体会议综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5-15





  在5月14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全体会议上,来自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机构组织负责人围绕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合作展开,对开辟“一带一路”合作新局面提出看法、贡献智慧。


  高度赞赏“一带一路”倡议


  “一支蜡烛不足以照亮一个房间,而几百支蜡烛就能产生足够的光亮”,“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创举”


  多方政要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高度赞赏。


  智利总统巴切莱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可以帮助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洲实现互联互通,开辟新的市场,促进投资和旅游,也有助于各国加深相互了解,推动建立公平、包容、和平的世界。巴切莱特表示,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恰逢其时,论坛的广泛参与性充分表明这一倡议是最受欢迎的全球发展倡议之一。


  捷克总统泽曼用蜡烛的比喻表达了对“一带一路”聚沙成塔力量的赞许。他表示,捷克参与的项目虽然不大,但这好比“一支蜡烛不足以照亮一个房间,而几百支蜡烛就能产生足够的光亮”,“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创举”。泽曼总统强调,政治家作出着眼长远的决定并不容易,对中国提出的这项倡议,他“祝贺中国领导人的勇气和历史担当”。


  当天的会议上,英、法、德三国的与会代表也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与支持。


  英国首相特使、财政大臣哈蒙德说,“一带一路”正在为全球经济开启新篇章。英国高度赞赏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信“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法国总统特别代表,参议院外交、防务和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拉法兰说,法国相信“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推动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新的方案。


  德国联邦政府及总理特别代表、经济和能源部长齐普里斯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亚欧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更好地促进亚欧贸易和投资。


  期待进一步加强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属于所有参与国,也向那些还没有参与的国家开放,作为一个全球性公共产品必将焕发更大活力


  会议上,与会政要表达了希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


  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说,“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的机会,促进新的合作。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非洲《2063年议程》高度契合,将造福全球。埃塞俄比亚正在追求更大成就和发展,将用好“一带一路”带来的合作机遇。


  希腊总理齐普拉斯说,希腊是一个海洋国家,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希腊意味着重大机遇。他表示,希腊有丰富人文内涵,旅游业发达,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文相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希望论坛的举行,为今后推出更多合作举措奠定基础。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说,“一带一路”倡议既属于所有参与的国家,也向那些还没有参与的国家开放,它作为一个全球性公共产品必将焕发更大活力。他表示,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将向所有国家开放,“在推进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不希望通过地缘政治考虑实现经济目标,而是实现共同发展,为子孙后代实现和平与发展”。


  提升“五通”收获更大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一种发展融资新思路的催化剂,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来满足人民不断上升的诉求


  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负责人当天也发出呼吁,不断提升“五通”水平,以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收获更大成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以茶为喻,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恰如中国的茶,来自中国,惠及世界。她表示,IMF将在政策建议、培训、能力发展方面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大力支持。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则表示,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估计投资需求巨大。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一种发展融资新思路的催化剂,借助这一思路我们吸引社会资本来满足人民不断上升的诉求。他表示,世界银行集团的三个机构,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能够为利用公共和私人资金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一套独特的工具与专长。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开放式平台的基础之上,将帮助各方有效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他呼吁各方把握良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施瓦布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物理连通,也要重视网络空间和物理世界的连通:如何使‘人人享有互联网’,建立贸易和交流的动脉;如何利用大数据、智能标签、人工智能和预测网络等新技术促进商品流动”。


  施瓦布强调,“中国有一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我想现在可以说:要繁荣先连通”。(记者连俊)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