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 科创济南再向前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三五”以来,济南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济南已初具规模。创新大潮下,济南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激流勇进。


  创新引领 科创综合水平全省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舞台上的主角。今年,在市场受到疫情影响的状况下,邦德激光却实现了逆势上扬,国内市场保持了30%以上的业绩增长,其自主研发的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广受追捧,“这就是技术创新的魅力。”邦德激光执行总经理王鲁说。


  市场认可的背后,是企业在科研投入上的大手笔。目前,邦德激光研发费用每年超过6000万元。日前该公司研发领域再传捷报,世界领先的4万瓦激光切割设备正式面世,这套能够突破20厘米不锈钢的切割设备,在速度上大概可以提升30%-50%。该公司计划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市值超过200亿元,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


  在“政策扶持+创新支持+优化落地”的大环境下,济南主要科创指标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截至9月底,济南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43.5亿元,居全省第一;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6家,总量47家,总量居全省第一;新增省重点实验室3家,总数达93家,总量居全省第一;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93%,居全省第一。上半年,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谋划全局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发力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山东创新院是中科院在济南设立的第一个实体研发机构,项目落地后,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功能扩展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这台显微镜的强大之处在于超高的分辨率。借助它,可以将细胞核、线粒体、肌动蛋白、药物等物质同时成像,研究人员观察到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在这个“火眼金睛”的帮助下,这些微小的物体更加清晰直观起来。


  山东创新院常务副院长姜琛昱说,创新院在光学显微和电子显微方面形成了两个“拳头产品”,未来的产值预计在百亿元左右。


  在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进程中,“中科系”院所浓墨重彩。


  10月29日,山东省、济南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合作协议》。作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14家“中科系”院所的到来让中科院济南科创城聚集起引领创新链的全部要素。


  其中,中科院电工所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中科院理化所“先进激光研究院(济南)”已正式签约并完成注册;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和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均已完成签约。“电磁驱动高速测试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已由中科院向国家发改委推荐申报“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通过首轮评审。


  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注册成立,27家新型研发机构进入省厅现场考察范围。山东产研院已转化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77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200亿元。齐鲁科创大走廊以及超算中心项目建设日新月异。


  多点开花 科创济南成果满满


  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带来了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


  6个赛区总参赛项目1769个,美洲、欧洲赛区报名项目增长60%以上,15个院士团队项目参赛,累计获得3.5亿元授信额度——第三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济南迅速启动市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公示七个重点方向29个项目,其中快检类4个产品已取得医疗器械证书,4个微生态制剂和中成药产品已投入临床研究。引进大院大所大企业在济新设研发或成果转化机构30家、总数达207家。国药生命健康科技城、济南中科颐高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海康威视、清华超星未来自动驾驶产业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40余家。依托科技金融大厦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6+N”平台,与7家高校院所签订服务合作协议,发布高校科技成果500宗,累计成交36宗,成交金额4.59亿元。


  高擎“十四五”创新蓝图,身处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聚焦“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科创济南必将谱写壮丽新征程。


  纠错热线:0531-83122110



  转自:济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