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激发金融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临沂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党建工作纪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11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奋发有为。2020年,临沂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强化政治机关建设,突出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明方向、理思路、聚力量,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全市金融运行呈现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金融主要指标、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金融改革创新、金融风险防控全面实现新突破,有力服务支撑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提升政治能力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严守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


  扎实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把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检验标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开展了模范科室创建、争创“党员先锋岗”、业务大练兵、“我为机关作风建设献计策”主题党日等活动,举办了金融大讲堂,使创建过程成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党建质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在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上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好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赢金融风险攻坚战、成功创建全国首家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等工作中,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冲锋在前、勇于斗争,为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坚定政治信仰


  始终高举思想旗帜


  抓“关键”带动学。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组学习的第一议题、常设议题,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以中心组为关键、党支部为基础、个人自学为常态,有计划、分层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必读篇”、跟进学习“最新篇”。全年组织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12次,“固定学习日”学习23次。


  淬炼党性笃信学。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严格组织生活,强化党性锻炼,以赴延安、刘少奇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为依托,通过重温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2020年通过“活起来”“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方式,全年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0余次。


  增强政治功能


  锻造坚强战斗堡垒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省若干措施要求,查找7项问题抓好整改。


  扎实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深化“创弘扬沂蒙精神先锋党组织、做新时代担当奉献好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支部评星定级工作。


  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准确把握党支部职责和“三会一课”功能定位,规范提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质量,认真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年讲党课6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7次,与“四进”社区开展“党建扶贫、支部共建”活动,捐赠4万元为新建支部场所购买桌椅。


  认真组织召开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做好机关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工作、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报到”,投资1.6万元为社区安装了监控系统,点亮了3户群众微心愿,观看了爱国电影《八佰》,累计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疫情防控物资,开展了《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宣传、“粽情端午、情浓社区”活动。


  突出正风肃纪


  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加强常态化警示教育。学习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及各级纪委通报,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讲好廉政党课,开展廉政谈话,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下发警示通知。开展“树优良家风、建廉洁家庭”主题党日,增强单位和家庭廉政建设合力。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差旅等规定,做好费用报销。开展“带头制止餐饮浪费、建设文明节俭模范机关”主题党日,赴社区开展厉行节约宣传,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政府系统“问题大排查、作风大整顿”行动,编制并公开《临沂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证明事项实施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领导班子基层联系点制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县区、企业、村居开展调研,帮助协调解决难点问题。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建有力量,发展才能高质量。事实证明,党建工作就是金融行业的“红色引擎”,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持续护航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