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力 精益建造|中建三局承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8月12日零时正式转场运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8-11





  规划建设178个停机位,约是青岛流亭机场的3倍,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客运飞机……8月12日零时,这座由中建三局承建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将迎来正式转场运营。


3ba9203d2b12d2b5ff9da23bfb72b0b.jpg



  绿色施工 精益建造


  2015年8月,中建三局开启青岛胶州国际机场建设项目,自进场起,中建三局就坚持以“服务业主、精益建造”为目标,以BIM技术为支撑、以绿色施工为导向,全力打造工建优质工程。


9a24149183e9cc64ae2e50e0287b5e1.jpg


956d178434310cb09160fd28255af37.jpg


  作为国内首个采用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航站楼、全国首个集高铁地铁于一体的零换乘综合交通中心,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过程可谓工期紧、任务重。机场航站楼指廊工程是新机场的五个“翅膀”,长度400米,单程6公里的施工线路,10万余平方米的基坑,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中建三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项目部将施工工序分解、倒排工期,严格控制施工节点,确保施工有效推进。经过566天不间断施工,青岛新机场航站楼工程顺利完成航站区指廊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6401c2cf3d9bccd33c16116c86aacb7.jpg


  新机场主航站楼指廊钢结构总用钢量堪比“鸟巢”主结构,科技感十足;航站楼平面采用“海星”型布局,有F区大厅及向心布置的A、B、C、D、E五个指廊组成。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单体五指廊航站楼构型实现大集中与单元式的合理平衡,成功解决目前国内新建机场规模越来越大却导致系统复杂、步行距离过长的问题。立体化、全通型、零换乘的综合交通中心与航站楼贯通,可实现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至2小时覆盖半岛主要城市的客货集疏目标。旅客从高铁站下车,步行80米即可达到机场出发大厅,旅客从安检口到任一登机口都不超过600米,真正实现机场与轨道交通之间的“零换乘”,极大提高了出行体验。


30ce44ddffd3130c7ef66ea4d7cd529.png


  智慧施工 技术赋能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区域性枢纽机场,也是我国北方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按国际最高运行等级4F标准设计。项目自开工伊始,中建三局就引入BIM技术,在土建、钢结构、幕墙、金属屋面等领域全方位应用,并引进三维激光扫描、AR技术、无人机航拍等技术,依托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与信息集成化,同时将“互联网+”理念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技术、成本等管控要素相结合,打造高效、绿色、智慧、节能新机场。


00822cbbe0908618ca9443c3d077df2.jpg


S5I1_PZMDCXLC(B07DXHF@R.png


I$I5V6(F4((PZB1(YIFU}WU.png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项目不锈钢金属屋面达22万平米,为提高施工进度、最大限度降低作业危险性,中建三局项目技术团队创造性提出了“千吨级非对称支点屋面网架整体提升施工技术”,将钢结构网架在地面拼接好,整体提升,在空中只需拼接一次即可,技术独创,国内领先;项目还采用国内首个不锈钢焊接金属屋面系统,首次采用世界先进的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技术,提高焊接施工质量,实现屋面整体结构式密封。


f44cae01a6111ac6144ce9e2cfd520d.jpg


  中建三局承建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指廊工程创造多项中国之最,先后荣获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局级科学进步奖1项、中施企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施企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钢结构金奖1项、山东省建筑工程优质结构奖1项、专利3项、省部级工法10项、国家级BIM奖项5项,省部级BIM一等奖1项,谱写了中建三局科技赋能、绿色施工的建筑新篇。


9c9d021b173789d86c2b58e7c1cbc0a.jpg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在中建三局等参建单位的努力下从图纸飞速变为现实,从一个个工程“难点”变为工程“亮点”,让其成为青岛市的新地标,也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动力源。转场运营后,将极大提升青岛航空通达度,助力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匠心筑精品,一座现代国际化的“4F级”机场正蓄势待飞,而中建三局作为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也将继续以“敢为人先争创第一”的拼搏进取姿态,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城市经济“腾飞”的征程中,精益建造,贡献力量。


  (通讯员 赵新华 于志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