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发区:稳外贸多措并举 进出口逆势增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06





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国际市场的需求大幅度降低、贸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长,给国内的外贸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2020年以来,青岛开发区围绕国家“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手抓防疫保障,一手抓外贸企业服务,推动外贸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截止2020年8月末,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分别比青岛市、山东省、全国高出2个、4.5个和6.6个百分点。

改革创新提升营商环境。获批一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内新增市场主体近2万家,多项改革试点创出全国、全省第一。在全国首创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新模式;发放全国首笔中国-新加坡货币互换项下新元贷款业务;由韩国新华国际株式会社投资的青岛新游国际旅行社成为全省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青岛跨境基金中心挂牌运行,交银海控科创基金完成注册,开辟了青岛自贸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通道;规划建设占地面积638亩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B型保税物流中心、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等在内的“六大中心”。目前106项试点任务已实施50项,总结提炼了海铁联运“全程联运提单”模式等12项创新案例上报国家商务部。

双招双引提升项目质量。创新设立“网络会客厅”,通过举办网络云签约仪式和参加新区首次网络签约会等形式,加大疫情期间网上招商、网上洽谈、网上签约力度,总投资13.4亿美元的海信日立商用空调项目、香港智能医疗设备项目、国际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中德博佩发动机零部件项目、科大讯飞日本总部、香港海洋液压马达研发中心等90个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签约落户。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就建设数据中心冷却节能项目达成协议,该项目采用的相变散热技术属于国内唯一、国际领先水平。

服务保障提振企业信心。组建稳外贸稳外资企业服务分队,下设10个小队,帮扶100家重点外资外贸企业,建立“点对点”联系服务制度,抓实政策宣传解读,手机其企业诉求问题,一企一策精准解困,切实服务外资外贸企业,全力稳住基本盘。南涯电子、优安达物流科技等企业在疫情初期遇到防疫物资短缺、原料供应跟不上、国外技术人员无法按时到岗、国际运输困难等问题,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开发区从防疫物资采购、人员返岗、交通物流、信贷融资等多方面跟踪服务,并协调海关等部门打通空海联运路线,解决企业燃眉之急。持续关注复工企业经营情况,多部门联动精准疏堵点,推动企业加快生产步伐,协调税务、海关、国库三方联手,为青岛丽东化工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2.7亿元消费税退税,为企业持续经营雪中送炭。

精准施策减轻疫情影响。通过多种方式将各级稳外贸发展惠企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动力。研究出台稳外贸鼓励政策和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加大对增速快、贡献大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增对成长性高的中小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持续巩固外贸发展优势。锦孚茂国际贸易公司是一家进口澳洲高端清洁用品的公司,疫情对其实体店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通过新政策支持,该公司与中石化旗下“易捷海购”合作,通过线上跨境电商探索新模式、寻找海外新市场。

重塑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全面贯彻国家支持外贸稳增长系列决策部署,构建“政策扶持+金融支撑+通关保障”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快进出口由传统比较优势向以品牌、服务、附加值等新优势转变。打造以跨境电商进出口和新零售为特色的新消费体验目的地,做大做强跨境电商1210保税备货、9610集货进出口业务,年内保税物流中心预计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亿美元。在全国首创保税原油混兑调和的新模式,激活了山东现有的地炼、港口资源,吸引了英国石油公司(BP石油)、巴西国家石油、壳牌等世界原油巨头企业纷纷在山东投资布局,带动和实现油品贸易、金融、航运等为一体的全程物流供应链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增量1.5亿美元。招引包括山东港口贸易集团等头部企业在内的60多家外贸企业入驻国际贸易中心,项目年度贸易额预计达到16亿美元。引导出口企业积极参与青岛市与拼多多“出海优品  e购青岛”等活动,拓展营销网络,应对国外市场需求不旺的困境。

青岛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常务副主任赵增高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机遇,用足用好自贸试验区、中德生态园等国家级平台,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继续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主阵地,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纠错热线:0531-83122110


  转自:海外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