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中国新能源车成本偏高 将统筹保障动力电池资源供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9-17





  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9月16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上视频发言时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等目标的战略选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中国新能源汽车8月单月产销首次突破30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11%,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占比超77%,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缩小。

  辛国斌提出,目前中国新能源车成本依然偏高。另外,电动车关键部件动力电池面临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压力,工信部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快统筹,提高保障能力。

  2240美元/吨的锂精矿,大超预期!

  9月14日,澳洲主力锂矿公司Pilbara在BMX电子平台进行第二次锂辉石精矿拍卖,拍卖的最终价格为2240美元/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一拍卖结果大超预期。有锂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表示,此次拍卖超出预期主要还是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海通证券根据Pilbara此次拍卖结果推算,预测锂价将突破20万元/吨。从最近上市公司的“抢矿”动作看,锂资源的紧张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即使涨价也缺货供应

  公开资料显示,Pilbara是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锂企。

  Pilbara的这场拍卖也引发锂资源行业上市公司的强烈关注。

  “我们也在关注Pilbara的拍卖,这一结果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一位不愿具名的锂行业上市公司董事表示。

  另一位锂行业上市公司不愿具名的中层也表达了类似观点:“预期是在1700美元~2000美元/吨,这肯定超预期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29日,Pilbara旗下BMX平台举行首次拍卖,1万吨锂精矿的最终拍得价格为1250美元/吨。

  间隔一个多月,Pilbara拍卖价格就上涨接近一倍,足见市场对锂精矿的看涨预期。

  实际上,在锂盐价格最高到18万元/吨时,当时锂精矿价格高点为1000美元~1100美元/吨。如今来看,此番拍卖的2240美元/吨已大大超过当时的历史高点。

  前述上市公司董事对记者表示,Pilbara此次超出预期拍卖锂精矿,这不单是因为拍卖量少的缘故,主要还是供求关系影响,“终端目前需求旺盛”。

  其还道出一个更为紧张的现实——锂精矿涨价的多少已不是下游能否接受的问题,而是即使涨价也缺货供应。

  而在前述上市公司董事看来,即便现在锂资源价格上涨如此厉害,下游仍然能承受。

  9月,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现货均价已超过15万元/吨。

  海通证券推算Pilbara此次拍卖结果:“考虑海运费,锂盐生产成本为15万元以上,考虑锂盐厂合理利润,对应锂价肯定上破20万元。”

  而20万元/吨的碳酸锂已是上一轮周期顶点。

  供需矛盾将持续尖锐

  Pilbara的拍卖结果也反映了全球锂资源供应的紧张情况。

  海通证券表示,由于过去两年锂价低迷,资源端资本开支稀少,2021年~2022年资源端投产项目紧缺。在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的背景下,锂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国泰君安更是认为,锂精矿和锂盐价格主升浪潮刚刚开始,下半年锂价上涨拉开序幕,将是近几年锂行业供需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整个锂电产业链缺锂,整个锂行业缺矿,将成为下半年锂电市场最明显的特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锂资源的一大关键词就是“抢矿”。赣锋锂业的一起锂资源收购就遭遇竞价方加价。

  据中证报报道,9月10日,有消息称,赣锋锂业拟收购加拿大锂企Millennial Lithium事项或面临变数。该公司旗下主要资产是位于阿根廷的Pastos Grandes锂盐湖项目及位于阿根廷的Cauchari East锂盐湖项目。

  由于收购标的收到一家电池制造商的竞争性收购要约,估值较赣锋锂业高近7%,达到3.77亿加元。

  9月6日,澳大利亚矿商东部铁业有限公司(Eastern Iron)官网显示,与雅化集团全资附属公司雅化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收购及开发锂项目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9月13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有着“亚洲锂都”之称的江西宜春投资建设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宜春)项目。按照计划,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35亿元。区别于锂矿和盐湖,宜春的锂资源主要是锂云母。

  外界有观点认为,宁德时代这一布局瞄准稀缺的上游资源。(作者:俞立严)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